2012-09-30

在芬蘭一個月了


身在異地,但我每晚在家也是煮香港的菜式,讀香港的新聞,當然也是與香港的人溝通。

當然現在只是一個月,我仍處於面對新環境新文化的狀態,還未適應好多事情。單是要陪葉閃適應新環境、添置新居與預寒衣物、開學趕課等個人事務已經疲於奔命,沒有抽出半點閒情認真關心芬蘭發生的大小二事。

我自己也不禁反問自己一句:「哈,那你來芬蘭到底為何?」

生活的節奏開始逐步回復正常,我也開始留意芬蘭的大小事,八卦社區有甚麼事發生,還有關心我有興趣的議題。不過,不懂芬蘭語的確是一個障礙。雖則有英語報紙,但報紙不會報導所有你有興趣的議題,正如我在以前工作的機構也只能提供低度的英語翻譯,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應該好好改善(可惜人手永遠不夠!)。

街上貼的海報、路牌全都只有芬蘭語及瑞典語(官方語言),不會半句芬蘭語,真是要靠看圖及google translate,否則與文盲沒太大分別。我已學了好幾堂芬蘭語,還會說一句 kiitos(多謝)。幸好英文雖不是芬蘭官方語言,但普遍芬蘭人也會說英語(而且還很流利),在這裡生活也不算太難。

今晚是迎月,我們到了一個類似社區中心的機構CAISA,參與他們主辦的一個慶祝中秋節的活動「月見Asian Moon Festival」。意想不到的是,門外接待處的是日本與南韓的文化機構,而場內有一半是芬蘭人/非亞裔人(單憑外表很難猜到國藉吧),而主持說的也是芬蘭語──那是給芬蘭人了解「中秋節」的活動吧。除了芬蘭人,日本人與南韓人也不少,而「月見」這本來就是日本人對「中秋節」的稱呼。但有趣的是,台上沒有任何日本與南韓的活動,反而表演包括彈古箏(唱英語歌)、舞獅、演帝女花、唱國語 pop songs 和讀芬蘭語的詩(!?)──混雜地展示華人地區的各類文化 icon,提供一個「歡樂今宵」的晚上。這場表演即時令我記起我在香港看過一些獵奇式的南亞裔表演,你會見到「民族服飾」、「民俗音樂」、「傳統舞蹈」,但情感的交流很少,也不知道內容是甚麼。也許全球的「社區中心」活動的內容也是這樣「簡單」吧。

「文化」真是一個有趣的事。我整晚總覺得「好笑」的是,原來海外的華人會選擇這樣呈現自己的「文化」。如果我要向人介紹我的身份與文化時,我又會選擇甚麼呢?我應該會選擇電影和煮飯,因為港產片最能反映香港的城巿節奏與景觀,而美食當然是快樂的文化交流吧,哈哈哈。

芬蘭華人演的《帝女花》

來到芬蘭剛滿一個月了,而我十月初便有考試──因為我讀的 University of Helsinki 每個學年分四個period,每課星期便完結要考試。我剛剛適應好節奏,下周便要考試啊!祝我考試順利,不用肥佬再讀吧!嘻嘻!

1 comment:

  1. 博主加油,祝考試順利

    在澳門的香港人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