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31

2011年結束了--不斷說話的 K

總是在飯局遇上 K。

K 是一個愛說話的人,他總是喜歡說他的工作;而他是做廣告創作的。廣告創作,一聽就對這種工作感興趣了吧。於是,最初當他開口說工作時,我很有興趣聽下去了解一下。不過,通常聽了十幾分鐘後,我就已經失去耐性及好奇聽下去,因為他總是時而 proud of 自己的工作,時而又不斷埋怨和批評自己的工作,而最後通常是批評的多;當連續聽批評的話超過五分鐘的時候,我就開始懷疑:K 既然這麼不滿自己的工作,何故仍繼續下去?

「嗯,你都是不太明白。」K 通常是這樣回應。嗯,的確,我的確不太明白,大概我這個人較 naive 吧。儘管如此,他後來還是說想轉行了。

我問:「你想轉甚麼?」

他說:「還未想到。」

我說:「不要緊,慢慢想吧,最重要是做你喜歡而你又覺得值得的事。」

再隔一段時間,大概是 2011年年中吧,我再遇上 K。我問他近況可好嗎,還在某公司工作嗎?

他說是啊,然後他又滔滔不絕說著某明星某廣告某制作的事。若第一次聽這些事,大概會很好奇八卦那些明星的事。不過我知道明星始終是遠距離看才覺得是明星,那不過是朋友間一些有趣的開場白吧。幾分鐘後,K 又開始說那個明星很麻煩,那個廣告其實很仆街,然後又不斷說這不好那不好,他說他又在想應否轉行了...

我問:「那你上次不是說轉行了嗎?有沒有想到甚麼?」

他說:「工作很忙,也沒時間去想。」

我說:「你不是說放年假麼?不如想想吧。」

他說:「可能去讀書吧,我一直想專做設計,不用對客。」

然後到了 2011年年底,我們又在飯局遇上了。我問 K 計劃讀書的事準備如何?或是決定轉行了?

K依舊說他的工作,今次說得更遠了,再說林夕的詞,再說艾慕杜華的戲。他本來想去讀設計,我問他準備 portfolio 了嗎,飲了兩啖酒的他反問我「你懂甚麼是創作嗎?」

我說:「我不懂,我只懂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讀書和寫 blog。」

他說:「那都只不過是 expression,不是創作。」

然後 K說了一大堆創作與 expression 之間的分別,坦白說其實我真的不太在意兩者的分別。若果我懂創作,但創作都沒有我內心的想法,那倒沒太多意思,而我的確不懂創作吧,我純粹寫 blog 已很開心,即使那在別人眼中算不上是創作。

我問:「那你過去一年有創作或寫了或畫了甚麼?」

他呆了幾秒,想了又想,說:「工作太忙,幾乎都忘了如何寫字和畫畫了...」

如是者,K還是沒有離開那份工作。我們在每隔幾月的聚會中,又說著幾乎一樣的對話。最後他都是批評的多,但他還是留在那裡。

2011 年快要過去了,我希望 K不要再等待了吧。這個 2011年也好,過去的 2010、2009、2008年也好,我們說了幾多,實際又做了幾多,大概都不願記起吧。

機會不等人,2012年來到了,又一年了。

----

K純粹創作人物,毋須對號入座。

獻給所有每個新年都渴望有所改變的人。

2011-12-23

1984

那是《1984》的世界。

那個世界都是灰灰沉沉,四處都是監視性的眼睛。那個世界還四處貼滿「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海報提醒你,你的一舉一動,根本就盡在別人的監視之中,你不需要有個人思想,你只需要跟住 BIG BROTHER 的意思去做便可了。BIG BROTHER 就是一切;BIG BROTHER 說對的,那就是對的。那個世界還有一個罪行叫「臉罪」,只要你的表情被認為可能對黨不敬、不滿,即使你根本沒有做任何行動,或腦袋裡根本沒有任何想法,只要思想警察說你已犯罪,你就已被定罪了。

所以,你要繼續生活的話,一是好好處理你的表情,還有,好好跟隨 BIG BROTHER 的意思去做就好了。

2011-11-16

當你面對失敗

我們害怕失敗
因為我們只是想得到讚賞

真正追求進步的人
是不怕失敗
因為失敗是收窄範圍
讓你了解如何才是成功

那些年,我們還會守候在 ICQ 的日子...

那些年
沒有醒目電話的年代
沒有 whats app 的 double tick
用 56K 的速度蹲在電腦面前才能對話

那些年
我們會記著對方 online 的時間
於特定時間內與電腦寸步不離
就是為了等待那一個喔噢

那些年
我們可以選擇 invisible
小心翼翼、心大心細
還是把對方放在 visible list
因為那是一種「VIP」的象徵

那些年
我們時常 reload 又 reload 對方的 profile
看著那些似懂非懂的文字
內心莫明其妙地囉囉孿起來

那些年
我們說「88」以後
還會等幾分鐘
看看對方是否已 offline
看看對方有否更新 profile

那些年
我們還會憑歌寄意
細心選擇帶有喻意的歌詞
還小心猜度對方有否看見

那些年
我們還會守候在 ICQ 的日子
時間過得這麼的慢
愛情來來去去都沒有進展




現在到底那是誰已不重要
但那過去守著喔噢的時光
好像對我說青春已一去不返
明天還要返工 大家還是快快早抖吧

2011-11-13

《背影》BB版:葉閃學習爬樓梯

自從葉閃一歲懂得走路,他很喜歡自己獨自一個四圍走,即使沒有我們拖著他,他喜歡往哪裡去就跑去哪裡,毋須依靠我們的帶領。當他走路走得非常隱定了,他又愛上爬樓梯,無論是上或是落,他都會賴死在樓梯那裡不走,上完樓梯就落,落完樓梯又上,直至可惡的大人(即我們)沒耐性又或怕阻礙途人而要抱走他。

今天是星期日,又是我陪他遊閒的日子。離開圖書館後,手上拿著好幾本書的我想歸家了,但他又發現了樓梯,賴死不走,想學習落樓梯;由於他最近學來學去還未能自己獨自完成爬樓梯,爬樓梯對他來說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而那條樓梯很少途人選用,於是我發揮大人最邪惡的本性,在沒有阻礙其他途人的情況下,我放手不幫助他,由他自己一個在那裡「磨」,看看他會否自動放棄求救,那我就可抱他返家了。

我特意走在他前兩級樓梯,並沒有在他旁邊扶著他,由他自己落樓梯,要是他真的失平衡向前傾倒時,我也可即時扶起他。雖然沒有我這個大人作「扶手」,但葉閃實在太想落樓梯了。他嘗試向前伸右腳,讓右腳落在下一級之上,腳步隱了,然後伸前左腳落同一級梯級,站好,成功落了一級樓梯。如是者,他安全地落了兩級樓梯,完全不需要媽媽的協助。

但是,突然,他回過頭來,轉身向上上樓梯,我想:難道這麼快就放棄?

非也非也,原來葉閃發現樓梯旁邊是有扶手的,於是他向上上樓梯重踏平路,走到扶手的位置,打算伸手扶著扶手一步步落樓梯!可是,他實在太矮小了,不夠高扶著扶手,但他懂得扶著旁邊的牆,於是依靠著牆身,慢慢重新又再落樓梯了。這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果然非常聰明!

這條樓梯非常之長,共分四段,葉閃如是者扶著牆身一步一步向前,完成第一段的梯級。進入第二段了,葉閃好像有點累了,於是他改用其他方法,就是坐在一級樓梯上,雙手按著那梯級,慢慢「線」個屁股落下一級樓梯,如是者一級一級「線」落去,慢慢又完成第二段了!

然後進入第三段樓梯了。葉閃又站起來,在樓梯的中間伸腳向前,嘗試不扶牆身靠自己的平衡力落樓梯。但是,這實在太不容易了,他走了兩三步,就整個人失重心向前傾!幸好他平時跌得多訓練有素,懂得伸手向前按地,減少受傷的機會,而我又即時扶實他,可避免他向前滾下去!葉閃雖然跌倒,但沒有哭,也沒有撒嬌放棄,腳步站隱後,又繼續向前進發。我這個媽媽看在眼內實在太感動了,也覺得自己想離開這想法實在太自私,於是伸手扶他,陪他完成餘下的梯級。他一步一步落樓梯,結果完成了整條有約三四米高的樓梯!

他即使沒有人協助,也獨自堅持完成這段路。他只是十四個月就有這份霸氣,厲害厲害,我無不感到佩服!當他完成整條樓梯,在地面向前走的時候,我還以為他已爬完樓梯離開了,怎料他還未想結束,兩秒後又轉身,打算一人再上樓梯!



葉閃,媽媽為你的毅力感到驕傲!

===========================================

後記:事後我感到我這個媽媽實在太懶惰了,孩子這麼想完成一件事,我竟因為想歸家而不支持他,不過這錯有錯著反而激發葉閃的潛能,葉閃你要加油,媽媽我也要向葉閃好好學習!

2011-11-12

為甚麼孩子要上學?

早前我在 facebook 大叫「我今日非常驚訝地發現,原來小孩報讀幼稚園是要面試的,而接受面試的是小孩的父母,即是我!!!我最怕面試!!!」,大家都以為我要安排葉閃入學、現在要面試了。多謝大家還留言叫我不用擔心,但實情是我那時只是剛開始看幼兒園的資料,而經過認真考慮後,我們決定明年不會安排葉閃入幼兒園,待三歲才入幼稚園。不過這件小事,幾乎令我如夢初醒要思考香港父母最煩惱的事情--孩子的教育。

葉閃剛剛只滿一歲,就要報學校了嗎?老實說,我最初都難以相信原來幼稚園/幼兒園是要早一年報讀的,但這是香港的現況。換言之,明年九月入學,今年十月家長們就要為子女張羅一切了。

至於我們豬扒家,為何無啦啦想報幼兒園呢?最主要原因是我們發現葉閃好喜歡和同齡的小孩玩耍,他時常在公園裡、食店內、圖書館裡見到同齡的小孩都主動上前,又伸手又發聲想和對方做朋友;而我們的圈子裡,大多是單身/未有小孩/不會結婚的朋友(或是我們在朋友圈內屬另類早婚生子的人),葉閃長時間只和我們同齡的朋友(即他的契爸契媽)玩耍,不多機會可與同齡的小孩交朋友。另外,我們也想減輕閃嫲湊仔的負擔,半天幼兒園可令閃嫲有多點休息或自由時間。於是,幼兒園成為了可能性之一。

那幼兒園到底是甚麼東西呢?首先,我要先解釋幼兒園與幼稚園的分別。幼稚園是給三歲的兒童入讀的,而幼兒園是給兩歲的(即所謂的「學前班」)。其實我們八十後這一代,大多是由幼稚園開始入學,那個年代還未普及幼兒園。至於幼兒園何故近年變得普及,我猜原因有三。第一是現時雙職父母增多,父母難以兼顧家庭與工作(特別是那些計劃隔兩年生一個的夫婦,當母親生第二胎的時候,而第一胎就剛剛足齡入幼兒園),唯有提早安排子女入學,讓有經驗的幼園老師教導子女,減輕湊仔的壓力;當有此需求就有供應,於是幼兒園也隨即增加。第二是現在人人都說「不要輸在起步點上」,唯有把起步點愈 set 愈前,兩歲稍為懂事就入讀學前班,「為入讀幼稚園作準備」云云,擔心子女到時未能適應等等。第三是為考入某某幼稚園,於是幼兒園成為熱身賽,若成功考入該幼稚園附屬的幼兒園,則好大機會可直上心儀的幼稚園,屆時又可以少擔心升小學的事(如無意外的話)。要注意的是,那些心儀的幼稚園未必一定是名牌幼稚園,因為不少幼稚園都會出現「多人爭位」的局面,我也不了解是否因為家長可自由為子女報讀幼稚園,報多少間不設上限,所有家長為保險計多報幾間,令報名總人數永遠多於真正需要的學額數目,令只要略有口碑的幼稚園都現報名人潮。

而我自己如何看送葉閃上幼兒園這事呢?據我資料有限及膚淺的理解,大多數幼兒園的學前班是不會教小孩任何 A B C/1+1=2 等「學術知識」,又不會有功課(that's good!),小孩都是返幼兒園隨便玩玩、學學簡單規矩、訓練自理能力等等,其實也不會太辛苦。

那為甚麼不考慮 playgroup 呢?那可能來自我對 playgroup 的偏見。因為我見那些 playgroup 的宣傳都是要學英文/普通話/法文/西班牙文/N種能力,好像家長付了那一百多元的一節內,教育中心就要提供好幾個活動,務求讓小孩在一小時內達到某個(或多個)預設的「教學目的」。其實愈年幼的小孩愈多創意,甚麼東西也好玩和充滿學習機會,用不著上那些雞精一小時,急於一小時內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我對 playgroup 並沒有好感。

除了 playgroup 外,近年還多了 home schooling。有些朋友(特別是沒有小孩的朋友)常說 home schooling 很好啊,既然學校制度又吃人,既然又不必要上幼稚園,不如不上學校自家教。大概他們沒有小孩,home schooling 這麼好,好像選擇幼稚園的父母都沒有給孩子最好的選擇。然而 home schooling 是怎樣的一回事呢?我有一位與我同齡的朋友是沒有上幼稚園的,她非常聰明,語言能力很好。但是,我這位朋友沒有上幼稚園的原因是,她家裡有好多兄弟姊妹(五個或以上),而她是尾二,她有多位哥哥姐姐可以教導她,所以她沒有上幼稚園,童年時也有很多玩伴。即使外國的經驗,不少 home schooling 的家長也會組成網絡,定時自組學習班,讓小孩有機會與同齡的學童一起學習。我的葉閃是獨子/長子,既沒有同輩,身邊也未有這種網絡,雙親又全職工作,而現時我們的家也只有豆腐潤這麼小,要葉閃「在家學習」(就算有戶外課,但總有很多時候在家裡),我反而覺得 home schooling 是困住他在家裡。而且,我覺得上學也會為小孩帶來快樂,那就是與同齡的小孩一起玩,我對幼園並非反感,所以我最終也會送葉閃上學,那只是時間的問題。

後來我和閃嫲商量應否為葉閃安排入學這回事,閃嫲知道我們的想法後,給了我們很好的建議,那就是每星期她都會找些日子帶葉閃與她老友們的孫仔(那與葉閃同齡)一起玩耍,可讓葉閃多接觸同齡的小孩;而她也應付到現時照顧葉閃的情況,毋須急於送葉閃上幼兒園,可待葉閃三歲時才入半天的幼稚園。閃嫲曾在幼園工作,有很多觀察小孩成長的經驗,也了解葉閃的成長需要;在閃嫲仍可照顧葉閃的情況下,我當然很信任和支持她的想法吧。

入學這件事暫時總算告一段落,或延至下年才煩擾我(=P)。但這件事是一個開始,叫我這個懶散的母親認真思考關於小孩正規教育的問題。很多人會對 playgroup、home schooling、幼園等等持有不同的想法,A說這好,B說那好,但是到最後我們要選擇甚麼,還是要我們豬扒家自己認清楚自己需要甚麼後,才能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步點」及「不要做怪獸家長」這些群體壓力下,下定決心找一個自問適合自己的方向。

做父母真的很不容易啊...

=============================

《為甚麼孩子要上學?》也是一本書的書名,作者是大江健三郎,曾於 1994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本書是作者因為照顧其智障兒子大江光,而思考「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成人到底應該給他們什麼?」所寫的樸實隨筆。詳情見此連結


2011-11-06

那三分二的開始

如果我的人生有 75 歲命的話,剛剛踏入 26 歲的我,已經過了人生的三分一。

過去這三分一很快樂,沒有承受不到的失敗,路途上也充滿驚喜。正如年幼時父母帶我去算命時,算命師傅形容我這一生「傻人有傻福」,又或是我這個人天生就是容易滿足,微小的事我都能夠看到美好的地方。感謝這些年來陪我跑的同伴,在我失敗的時候你們扶起我,在我困難的時候你們伸出援手,在我拼博的時候你們為我打氣,這一切都塑造今天的我。

那好吧,現在要跑人生的三分二了 (或只餘下更少的路!),我要做甚麼呢?

嘻嘻嘻,我的目標太清楚了。少說話多做事,希望下年生日前我已經達到目標,然後可以和大家分享。人生常存希望,現在要努力向前跑了。

2011-10-13

葉閃週記:葉閃,原來你已懂得無奈與失落。

最近我們決心幫葉閃戒夜奶,於是半夜時份他醒來,大叫大鬧想飲奶時,我都只會餵水,以助他習慣半夜無得飲;葉閃當然抗拒,而媽媽我也努力令他適應。

這晚,我太累了,燈還未關上,就抱著葉閃一同趟在大床上,睡著了。

靜晚,時間靜靜流走,我們一同做夢。半夜時份,我感到葉閃在動,他又醒來。只是這次不如在嬰兒床醒來般大吵大鬧,靜靜地伏在我胸口上,舌頭做出想飲奶的啜啜動作,靜待我醒過來。

我的確醒來,只是沒有作聲,也沒有回應,繼續扮睡覺,希望這小豆丁啜下啜下累了自己睡。但是,他沒有,他伏在我胸上啜啜啜,發覺我沒動了,坐著,望兩望,又轉過位置,又啜啜啜。

我繼續扮睡覺,沒有動,沒有開眼;但又間中偷偷地開眼觀察他反應。到底他會否大哭叫醒我呢?

他沒有。反而轉個位置,望向不知何故打橫睡在我們腳下的爸爸,似乎想找爸爸協助解難。只是,這個時候,爸爸發出「呼…呼…呼…」的鼻航聲,葉閃呆望了十秒,然後又無助的回頭望著我。

葉閃似乎累了,他沒有再啜,轉身趟在我的身上(即當我的腰是枕頭),然後望望天花板,靜靜地想著甚麼似的,摸摸自己的肚子發呆。那些小手指在肚皮上抓啊抓,一臉無奈與失落,猶如成人的表情與感覺。

「爸爸媽媽你兩塊豬扒!我肚餓你們又不醒過來!」(設計對白)

一分鐘後,我以為葉閃會不知不覺間睡著的時候;但是他又坐起來,反轉身,又伏在我的胸上啜啜啜,好像尋寶者,未找到寶藏前不會放棄。

我依舊合上眼,特意扮半夢半醒時那種轉身,看他會否大叫。他依舊沒有,只是把握我移動的時間,用力擺出啜啜啜的動作,告訴我,他肚餓了。

他已經自我解難了大半小時,我看看時鐘,原來不知不覺已 5:30am 了,離第一餐早餐奶不遠了。

葉閃,你終於等到了。

2011-10-12

當真實與虛構遇上了

(這不是劇評)

「耶穌愛你!我地黎派飯架...」演員從右邊推著一架放滿「耶穌愛你」的飯盒的手推車,停在作佈景板的流動車前面,扮演教會人員在街上派飯的場面。

這是某慈善團體重現本地貧窮家庭或露宿者生活實況的街頭劇,演出的地點在中環遮打花園。我們正在公園的中心,公園四周全是地產、銀行和政府的建築物,然而公園的外圍(一排排的矮樹)猶如隔絶了官商與我們,令這些聲音無法傳到去那些香港的政策制定者及大財團裡去。

街頭劇演出時天公不造美,突然下起雨來。原本平日下午三點的中環已不多人經過這花園,現在橫風橫雨更令途人急步離開;除了我們這幾位專誠來看演出的人,以及該慈善團體專誠邀約的議員之外,演出開始時還未有路人停下來觀看演出。

終於有第一位路過的觀眾了,那是一位拿著白布袋、穿著普通、滿頭白髮的婆婆。她似乎路過這裡,又不趕著往下一站,望到那個派飯的場面,放下腳步,好奇我們在這裡的行動,然後停下駐足觀看。打量了十數秒後,她看到有十多人坐在那些預留給觀眾坐下的椅子後,也慢慢走過去坐在椅子上,觀看演員在流動車前的講話(演出)。

她是除特邀人員以外的第一個駐足觀看的觀眾,於是我暗暗在旁觀察她,好奇一個外來人看此劇的反應。只是,她坐了大約一分鐘就站起來準備離開。當我以為她對演出不感興趣之際,看到她問她身旁的觀眾(那人正是我同事)「這裡是不是派飯?」,我同事說不是,她就轉身打算離開了。這個時候,演員還拿著一個飯盒,訴說著一個要等派飯的基層人士的心聲。

那一刻,真實與虛構遇上了。真實希望收到派飯的婆婆走入這個演出場所內(儘管只是街頭劇,但我們也有預設的演區與觀眾席),而前面正是模仿這真實的一個虛構人物在講話,他們的距離不足十米。真實的婆婆沒有講話,知道「那只是做戲」就轉身走了。嗯,我們的行為對她而言只是做場戲,而她也不好奇我們的戲與她的實況有否關連,又或覺得尷尬唯有離開?

我那刻很想走上前向那婆婆問好。要是我手上有一個飯盒的話,我必然親手遞上送她一個;但是,我當然沒有飯盒吧。我望著她離開的身影,那時演員繼續扮演基層人士述說貧窮現況,我真的好想指著那婆婆、向著演區大叫「現在就有人需要這個飯盒!」

當然,我沒有這樣。我一切反覆又難以言喻的情感都被抑壓著。我沒有懷疑這個街頭劇的製作團隊、以至整個慈善團體倡議經濟公義、推動改善本地貧窮現況的熱心;只是,這一個場景好像諷刺著我們這班藝術圈子,當我們想用藝術作為媒界去推動世界作出改變時,而真實的現況來臨到我們這裡時我們卻無法/不懂行動。

街頭劇繼續上演。穿著西裝的中環白領還是經過就算,遊客也只是望兩眼,而本地人更加不太在意;只是間中有人停下來觀看數分鐘,然後又「路過」了。

到底,我們做藝術是做甚麼呢?我們做這些劇是為了給誰人看呢?--這些問題,一直在我的腦海徘徊,而我也不知道可以做甚麼。

2011-10-04

一個被B拒食飯的阿媽的獨白

(1:30pm,我餵飯,葉閃唔食飯,一放餐匙埋嘴葉閃就轉面)

喂,又唔食飯?

閃閃,um um um um um,d 飯真係香喇!

(葉閃死都唔開口)

媽媽食兩啖先(作狀放入口)um!(扮吞左,再餵入葉閃個口,又搖頭唔食)

又唔食?點算好呢... 唔通未肚餓?

唔係丫,都成一點半啦,遲左個半鐘先食架喇喎...

唔通佢又蝦我?我要惡 d 叫佢食?

嗯... 點扮惡好呢...

(聲音變得強硬)葉閃,食飯喇。

(葉閃冇反應)

(聲音變得更強硬)葉閃,食飯喇,唔可以再蝦媽咪喇。

嗯... 其實我又唔應該一開始就假設佢扭計既...

唔通佢想先食魚?

(變返 tum b 的高音)閃閃,魚魚啊。

(餵到埋口,又唔食)

唔通想先食飯?

(變返 tum b 的高音)閃閃,食飯啊。

(又唔食,仲伸隻腳上食飯枱)


(我又扮惡)喂,唔準伸隻腳上黎,收返埋佢。(我放返佢隻腳落枱底)

(餵埋葉閃口,佢都係唔食)

(我開始想投降)


不如打俾閃嫲求救好冇呢

閃閃,你再唔食飯我打電話俾嫲嫲架喇?

但一打去,我又會想放棄等嫲嫲黎餵架喇...

堅持下啦...

應唔應該俾佢落地玩下先呢?


但佢話唔食就唔食,又會唔會縱壞佢呢?

(我開始肚餓,因為餵左成粒鐘,自己都未食飯)

閃閃,你再唔食飯,媽媽食架喇?(我自己先食一啖,好食,堅肚餓)

拿,你睇下,媽媽都話好食喎,你食唔食啊?

(葉閃又唔食,我又食多啖)

真好食!

2011-09-28

玩具電話背後的秘密

上篇提及我們帶葉閃到母嬰健康院時,姑娘問葉閃懂得玩玩具電話未,我不明白姑娘問這問題的意思。後來有朋友提醒我,小孩玩玩具電話其實也是一個測試項目,測試小孩是否懂得想像遊戲,即是將一件假的東西當作真的來玩,例如扮食玩具食物。換言之,小孩知道那是假的,但仍模仿成人的行為來當真的使用那玩具。
認知發展
二歲的孩子是充滿想像力的,他會有一些象徵性的行為或想像的遊戲,例如拿起玩具電話假裝給奶奶撥電話或假裝拿空碗餵洋娃娃吃東西等,當你看到他爬上椅子,在水龍頭前把手弄濕時,別急著罵他,很可能他只是在假裝模仿妳洗碗而已。
(原文連結:http://www.yourfamily.com.tw/Education2-4.html
朋友的提醒非常好,當頭棒喝叫醒我們這些自以為是、以為自己讀過下書的父母。(雖然如果護士姑娘當天願意詳細解釋問題背後的理念,我們這些父母可以學得更多。)

我想,做父母的確需要虛心一點,持續進修,不斷學習關於育兒的知道。嘩,仲辛苦過去讀 master 啊!


2011-09-25

葉閃你懂得玩玩具電話未?


每次帶葉閃去母嬰健康院檢查,我總是想與護士姑娘見面的情況、與及她們問的問題逐一記下來,因為有些的確幾好笑。

今次是葉閃一歲的健康檢查,大概都是做一些活動了解葉閃的成長情況是否「正常」。

姑娘一見葉閃,就拿出專為嬰兒而設的兩粒星星餅,放一粒在葉閃右手邊。葉閃有點猶疑,因為他不認識這姑娘,但她一來就給他餅,他望望我們,好像想問我們到底應否伸手取餅。

我知道這是「測試右手」,於是指著星星餅引導葉閃叫著「葉閃,星星餅啊!」為食的葉閃才夠膽伸手取那粒星星餅。

葉閃剛放入口,還未吞下星星餅,姑娘又拿出第二粒星星,放在葉閃的左手邊。我又知道這次「測試左手」,又重覆「星星餅啊!」

可是,當葉閃的口還在食第一粒的時候,他是不會貪吃第二粒星星餅的,這是他的飲食習慣。我想:難道這樣就不合格? 姑娘也即時向我們擺動姆指與食指,問:「bb 不懂用左手這兩隻手指嗎?」

「他是吃完第一粒才取第二粒的。」閃嫲帶點尷尬回應。Hey,每個 bb 也有自己的飲食習慣嘛!--我心裡想。

姑娘沒耐性等葉閃吃完第一粒,接著又問葉閃玩過甚麼甚麼玩具啊,是否懂得做某些動作啊之類這些基本問題。有些葉閃做到,有些葉閃做不到。不過我又不用太擔心:每個 bb 的學習時間不同吧,總有些事情快,總有些事情慢。

然而姑娘問了一題最令我摸不著頭腦的問題是:「bb 懂得玩玩具電話未?」

「下?!」我和閃嫲當下第一個反應也不懂回應。何故是玩具電話這一種玩具呢?

然後姑娘右手扮成一個電話的手勢,放在右耳邊,再解釋:「即是把玩具電話放在耳邊扮聽電話呢~」

我望望閃嫲,大家交換眼神,腦內不斷掠過葉閃玩玩具電話的情景,但的確從未見他「聽電話」。遲疑兩秒後,我才說:「他不懂啊。」

姑娘的表情有點錯愕,好像難以相信一個會走路的小孩竟然不懂玩玩具電話:「你們家裡沒有玩具電話嗎?」

「有啊,只是沒有教他聽電話啊。」

>>>>>>>>>


後來回家途中,我和閃嫲又說起「玩具電話」一事。

「我知道葉閃為何不會聽電話了!」葉閃的經理人閃嫲像偵探一樣:「因為我們都沒有在他面前『聽電話』。」

對!我們都是用 speaker 或 hand-free 較多,都沒有把電話放在耳邊講電話!其餘時間更只在捽電話和影相!(iPhone 後遺症!) 連葉閃也有 SimPhone (iPhone 仿製品),而他看得太多人在捽電話,他也只會用手指捽電話,從不知道電話是放在耳邊的!!

「可能將來姑娘要 update 一下,問問家裡的小孩是否懂捽電話!」閃嫲還真會說笑道。

>>>>>>>>>

回家後,我好認真觀察葉閃到底懂甚麼。

他懂得從電腦拔出 speaker 接駁電腦的線,然後研究如何把 speaker 的線插回那個只有幾 mm 的小孔裡。

他懂得入廁所取了洗衣籃的污糟衫,然後走入睡房用污糟衫抹地。

他懂得食飯的時候,把跌在口水肩的幾粒飯,逐粒逐粒拾回放入口。

他懂得在我抱他的時候,搶我的眼鏡,或伸手指塞入我的鼻孔中。

他懂得經過風扇的時候,提起左腳跨過地上的電線;放下左腳後,再提右腳跨過,然後成功跨過電線。

其實姑娘問有關葉閃懂不懂的事,如模仿、運用小手指肌肉等,他沒有如衛生署的指引做到某些特定動作,但用他的喜好及方法表示給我們他已做到。

如果,下次姑娘問我們「葉閃懂甚麼?」,既可更人性化了解小孩的性格及生長情況,而我也會有很多騎哩的樂事與她分享。


葉閃的玩具電話 SimPhone。
(阿米高自家手作)
後續:玩具電話背後的秘密

2011-09-15

生存是怎樣的一回事


葉閃一歲了,這一年來時間過得很快。

有人說要為小孩每天拍一張相片,因為他的樣子每天都會有變化,而我真的幾乎每天都為他拍下相片。近日重看這些相片,看著他這一年來樣子的變化,曾經有刻像梁朝偉,也有刻像哥哥,但至近日 chok 到像林峯,真是可惜也 ... 哈哈哈哈。

看著葉閃由初生時甚麼都不懂,只懂得哭、吃和睡,到五個月學轉身,六個月學坐著,七個月學站立,十一個月學走路;那十隻小手指由最初觸摸玩具,到捉住玩具,至近日懂得撩我鼻孔和開 Mac 機 (!!!);這一步步的過程,提醒我原來我們最初來到世界是怎樣走過來的:無論是郁動小尾指,或是踏步向前走,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其實是在我們小小小時候,也要下過一番功夫,才學會這些小動作。於是,我覺得陪著葉閃長大的同時,我也重新學習何謂生活,好像自己由初生重頭開始過一樣。

據說小孩要到學會說話的時候才有記憶(我指是到長大後仍記得的事),換言之,其實葉閃長大後是記不起這一年來我們的經歷,包括我們一起坐飛機去檳城、與 Larau 去香港的馬爾代夫(我在 couchsurfing 認識的女生,葉閃很喜歡她,不斷叫 "lau lau lau lau lau")、一起學習坐企走的點點滴滴!於是,我時常覺得,在這一年來,其實不是我們陪葉閃,而是他來到這個世界陪我們的,為我們的世界帶點歡樂,也重新喚起我們生存是怎樣的一回事,每一天也以天真的笑臉為我們的生活打打氣!

葉閃,我真的愈來愈喜歡你。感謝你。

葉閃一歲時,我為他做了一個哈哈笑生日水果蛋糕。
(但沒有蛋糕的,哈哈)

2011-09-13

如果你愛我




如果你愛我
作詞:周耀輝 作曲:梁基爵 編曲:梁基爵

在這一刻 讓我於高處跌下
而無懼怕 如你愛我
用你的方法承受承受我嗎
但你沒有答話 相信仍在尋覓對白
有些細沙 令一室空氣現在混濁了吧
難得一刻 讓我將真心相透露如同病發
如你愛我 用你的一切明白明白我嗎
但我沒有說話 不算疲累
仍舊坐下 轉一個彎
讓灰色知覺慢慢如微塵降下

* 知不知這份愛搖動時 便發現心的層次
這關係 今天美麗未如從前 還有沒有意思
知不知我為你沉下時 在發問我願不願意
這關係 一些缺憾造成懷疑 不著痕跡地情變 *

讓你讓我愛吧 相對時候仍未太壞
抹一抹它 飛的終會慢慢如微塵降下

相親相愛直至搖動時 便發現心的層次
這關係 今天美麗未如從前 還有沒有意思
不知不覺直至沉下時 在發問你願不願見
這關係 怎麼接受未如從前 不斷回憶著情意

2011-09-01

我遇上一位巴勒斯坦的朋友


「有一天,當你如常返屋企,點知一開門就發現有一個人坐o係你張梳化,食緊你的薯片, 睇緊你既電視;但你完全唔識呢個人。佢突然企起身,驚訝問你 "你係邊個?點解有我屋企鎖匙?" 你覺得好奇怪,你又問佢 "你係邊個?點解你可以入黎我屋企?" 然後你們二人不斷說這個是自己的家。你會怎樣做?」

某次我參加「以巴衝突」參與式戲劇工作坊時,主持人說了這一個故事,來述說以巴的關係。

那時我才明白,原來電視上一直看到的「以巴衝突」,他們爭拗不休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因著歷史的各種原因,以色列人 (猶太人) 和巴勒斯坦人 (阿拉伯人) 都認為「那個地方」是他們自己自古以來的家(國);所以為著「正義」,要不惜一切奪回這個「家」。

那次工作坊令無知的我對「以巴衝突」產生不少深切的感受,回家後來我再 google map 一下這個「巴」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然而,我在地圖上,卻找不到巴勒斯坦這個「國家」。於是,我又 click 入偉大的 wiki,粗略地明白為何它不會在地圖上出現,也認識到這個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

只是,我一如善忘的香港人,幾天後就記不起了。

直至最近,工作上遇上一位來自巴勒斯坦的劇場朋友 Edward,我才真的算得上對巴勒斯坦稍為認識。

Edward 是一位積極推動論壇劇場的朋友,我們聚面,當然少不免說起戲劇教育的事,包括上述提及那次「以巴衝突」工作坊的事。那次工作坊是以戲劇教育的手法,以一個故事/文本 (pretext) 創作戲劇情境,然後參加者(即我們)參與劇場,感受「衝突」是怎樣的一回事之外,還要扮演角色為主角作出抉擇。

當我們告訴 Edward,那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所生的男孩(即混血兒),Edward 即時大叫「無可能」(他的表情還幾乎要說我們 Ridiculous!),他斬釘截鐵說一句「We are not family!」他立場堅定地反對我們這個可能性時,我突然意識到身在香港的我們對地球另一方的世界是幾無知。同時,當我發現香港做了一個巴勒斯坦人認為「不可能」的前設時,令我非常警惕自己:到底做藝術的人,有多深入了解這個議題?因為,一個人的演出,正正影響著幾十人的觀點。

Edward 也分享他們的演出 48 minutes for Palestine。那演出與上述那工作坊主持人說的故事相若,也是以「家」比喻那個「地區」。然而不同的是,那演出是明確是站在巴勒斯坦的角度出發,一位穿著西裝的男演員(象徵西方)突然走入一位女演員(象徵巴勒斯坦)的家,當中發生不少肢體上的衝突,整整 48 分鐘的演出就是表現這種衝突,最後男演員成功霸佔了那個家。

Edward 引述演後的座談環節上,他問觀眾如何解決。有觀眾實在太生氣,不禁直言要殺死那男人。Edward 回應那觀眾「那你豈不是變成恐怖分子?」就是藉著這些演出及座談,Edward 希望大眾可以討論巴勒斯坦所面對的問題。

我身旁的朋友 G 不禁直言:「你們以這種形式述說歷史,會否更加深兩國之間的仇恨?」Edward 沒有正面回應,只是重覆他們希望以劇場引起討論,希望解決問題。

但是,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我看完 48 minutes for Palestine 之後,也只是像 G 所說,走入巴勒斯坦的角度,同情巴勒斯坦的處境;但是,「如何解決問題」這種好像由理性層面的事,我卻甚麼也想不起來。

當 Edward 說以前他們出產的橙會有 Palestine 一字,而現在被刪去 Palestine。除了無奈,還可以怎樣?我們只有苦笑置之。

事後,較熟悉以巴衝突的朋友 G 私下對我說,其實 Edward 所表達的感受或觀點,以色列人也是這樣認為對方侵佔自己的家的。我當下很 shock,因為無知的我那刻根本無法梳理那段複雜的歷史,只有順著藝術家說甚麼走的。

當我們說「作者已死」,觀眾會再閱讀作品的時候,有幾多人好像我一樣,根本沒有足夠的「常識」、帶點批判性思維去理解作品呢?即使我們常說藝術擁有開放性,容讓觀眾主動表達意見。然而做藝術不是沒有 agenda 的,所有作者都有自已強烈的想法,當我們帶有前設去創作的時候,其實作者會否有足夠的敏感度、小心翼翼去處理自己在 shape 觀眾的看法呢?

愈發現自己的無知,愈發現這世界的複雜,我更有種窒息的感覺,也搞不清人/藝術是應該要怎樣走。



2011-08-27

Recent Reading


中學年代,好想英文進步,不斷操 past paper,又上補習班,可是沒有帶來任何改變,我的英文由頭到尾到是 D 來 D 去。

最近 iPhone 壞了,無聊下開始讀英語小說,由經典的 Animal Farm,到通俗的 The Devil wears Prada,怎料愈看愈覺得有趣味;加上我常愛「讀」書(真是「讀出聲」的「讀」),自覺連英語會話都流暢了。以前在學時有那麼多時間,卻把時間放在沉悶及沒意思的操 paper 上;現在返工湊仔日忙十二小時,只靠書不離身,等車坐車時偷閒閱讀,只怪讀書的時間太少了。

人生就是這樣,年少的青春總是浪費在無聊的追逐之上。我多希望年少的時候是多讀書,而非操 paper!


2011-08-18

如果你還相信這世界有 Mr./Mrs. Right...


有人問我關於Mr.Right / Mrs.Right的事,我的回應是:「Mr./Mrs.Right其實只是一個宗教,而你最好不要迷信這一回事!」

我身邊不少朋友步入25歲,大家開始想:「對方到底是否我的Mr./Mrs.Right呢?」Mr./Mrs.Right有兩個含意,第一是所謂「命中注定的一個」(大家總相信上天/神會安排另一個與自己非常相襯的一個人),第二是「結婚對象」,即一生一世要相依共處的伴侶。由於這個Mr./Mrs.Right「命中注定」,又「對足一世」,於是無論是已拍拖的,或只是純曖昧的,大家也緊張地「計算」對方是否Mr./Mrs.Right。

有次,朋友A對我說,他/她認識了R不足一個月,就很喜歡對方,感覺猶如遇上了Mr./Mrs.Right一樣,然後A很落力地追求R。A的追求攻勢非常順利,一個月內就把R追到了,可是交往不足一個月,A又覺得R有些地方令他/她無法接受。一個月後,A就疏遠R了(根本談不上正式分手)。後來,A又遇上了S。A這次又非常認真地對我說:「我覺得今次真的是找對了人!我就是喜歡這一種人。」可是A今次不太順利,S沒有接受A,A很不快樂,為甚麼他/她心中的Mr./Mrs.Right不理會自己呢?但是一個月後,A又對我說遇上了T,又說「這次應是我的Mr./Mrs.Right了!」

還有另外一次,朋友K與拍拖一年的伴侶分手了,原因是K覺得「對方不是自己的Mr./Mrs.Right」。後來一個月後,我無意中得悉原來K認識了Z,並且在一個月時間就認定對方是上天派給自己的Mr./Mrs.Right。K後來的確與Z拍拖了,但誰料Z很快就與K分手了,因為Z又覺得K不是他/她的Mr./Mrs.Right!

由上述這兩件事,我可以說,Mr./Mrs.Right有兩個用途:(1) 追人;(2) 分手。當你想追求人,你被對方一切的美好所吸引,你就把對方的優點構造成心中的Mr./Mrs.Right,繼而認定對方就是你的Mr./Mrs.Right。但當有天你們的感情淡了,對方看在眼裡有很多不完美之處,你就會拿一個想像的Mr./Mrs.Right出來比較,質疑對方不是你的Mr./Mrs.Right。簡單而言,Mr./Mrs.Right是人當下那刻的喜惡而改變,哪又與你所說的「命中注定」自相矛盾!

我們在現代社會習慣了消費,連戀愛也以消費的模式進行。我們猶如在百貨公司裡找尋商品一樣,尋找一款名為Mr./Mrs.Right的商品,最好對方具備所有我需要的功能,最好是靚仔/女、有錢、上進、有風度、聰明等等等。「我的Mr./Mrs.Right」本身就是按照「我」的想法而來,是配合「我」的。當你還未戀愛,你當然可以選一個你喜歡的人來愛吧!但是,當你已經戀愛,戀愛本是兩個人的事,怎會只有你一個「我」呢? 說到底大家只是懶惰,最好對方變成自己的Mr./Mrs.Right,那自己就不用面對自己的缺點、不用花力氣改變了。

我從來都不認為誰人誰人是否我的Mr./Mrs.Right,因為我根本不相信有perfect match的Mr./Mrs.Right。「命中注定」的perfect match只是編劇創作出來,為了增加愛情的戲劇性。你真的相信這個世界有另一個人與你完美配合嗎?

所以,那些還懷疑對方是否Mr./Mrs.Right的朋友,認認真真對待兩人相處的問題吧,不要抬「Mr./Mrs.Right」作借口吧!那些以為錯過了Mr./Mrs.Right的朋友,放開懷抱,世界這麼大,好好享受單身的快樂吧!那些想追求Mr./Mrs.Right的朋友,不要陷入迷信Mr./Mrs.Right的一切美好,簡簡單單地學習與對方相處吧!


續談《向大自然學習》



上次簡單介紹了《向大自然學習》一書,在facebook上有不少人like與share。既然這麼多人有興趣,那我就繼續分享下半部分吧!

書中作者孟磊與江慧儀在上半部分簡介了Permaculture的理念,下半部分就分享真實的Permaculture的實踐例子!由於作者主要在澳洲修讀Permaculture,然後在當地實習,故介紹之經典案例都是來自澳洲,並分享一些可借鏡的綠生活模式,如「社區支持型農業」、「用雜草來種菜的有機農圃」。繼他山之石後,作者分享了他們在台灣由零開始所打造的「風之谷家園」,還逐一詳細描述他們的實踐行動!雖然我沒有農業知識,但在文字之間也學會如何以養雞來幫種菜、如何堆土、不同植物如何互給補足以達至共生!

其中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分享如何與動物共處。例如他養耕耘雞,而這些雞每天幫作者除雜草(即吃野草),又提供天然肥料、用雙腳為作者鬆土等。人類只需讓雞還原天性做隻快樂走地雞,雞做自己的動力,同時亦是幫作者省力種菜!另外有次作者遇上地鼠,他不小心殺死地鼠,後來翻查書籍了解地鼠在大自界中的角色及習性,才知道原來地鼠不會吃掉他種的食物,他只會吃蠕蟲、爬蟲等,相反他挖掘的地洞方便作者不再鬆土就可種菜。自此,他了解到地上爬的、天上飛的也是好朋友,只要了解他們在大自然的角色,就可協力一同耕種。

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沒有權力去破壞大自然。相反,向大自然學習,融入大自然生活,才是人應要做的事情。這也是Permaculture給我最大的啟示。

2011-07-23

時間

我需要一點時間。

整個七月都忙不停。先是忙於找屋,然後急在十天內搬屋;同時間全家病倒了,醫務所、急症室、中醫診所成為我上班時間以外的「好去處」。在這種情況下,休息都不夠時間,更何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工作以外做自己想做的事是需要時間的,更何況是需要兼顧家事的人母/人妻,放工後還要為著阿仔的體溫、吃喝而煩憂,幾乎沒有半點時間留給自己。但是,我不想因為這樣而放棄自己的想做的事,努力擠出時間讀書、思考。

我想起去年年初,我剛懷孕又急忙搞婚禮(同時工作也是超忙),但那時我早已經答應了一份書籍設計的工作。懷孕是需要多休息,那陣子我時常都很容易累。我喜歡這個設計工作,不想放棄。每晚食飯後我都累到睡著了,但為了準時交稿,我半夜又會醒來,爬起身做設計,第二朝又早起上班去。那時幾乎一星期有三天都是這樣,直至最後完稿、出書。

後來我一直用這件小事提醒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的確要犧牲休息時間來努力,不可躲懶。

最近正閱讀《劈炮吾撈》一書,作者訪問了數位「劈炮」(離開原有固定工作/被炒)的人,如何「吾撈」--創業或把自己的興趣發展成事業。最吸引我的是,那些人如何發掘自己的才能及興趣,並感受到自己「真的」「渴求」「engaged in」一個看似非主流的行業裡面。這一點,即使你劈炮與否,也是需要的。書中的每一個人,由一個想法變成一盤生意之間,也投放了超過至少半年至一年的私人時間,不懈怠地默默籌備。

我想,要是在工作以外進修或實踐我想做的事,這段路已不只是排一本書的時間了。城巿人,唯有睡少一點吧。

2011-06-15

《天下父母心》(假) 致詞

Ladies and Gentlemen, Dear My Friends,

一般節目的致詞,必定由該節目的重要參與成員(如導演、監製、主持或主要演員)負責,又或邀請外來的名人擔任致詞嘉賓。然而我,只是這個節目其中一位細小的幕後製作人員的家屬,心裡也有很多話想說,所以自行在這裡搞這一個「非官方」的致詞,想與你分享一個節目裡不為人知、但由我眼睛出發的二三事。所以,很感謝你願意 click 入這篇文章,聽我這小小的分享。

我應該是這節目的第一個觀眾,而你認識謙的話,也請你多多支持。

現在你在電視上看到的所有內容,其實在這個節目成形之前,必須要有人搜尋相關資料、整理內容、聯絡導演主持台前幕後所有人員、統籌所有道具服裝場地等等等,而這個最痛苦但又最重要的工序--就是我老公葉宏謙負責。他是這個節目的資料搜集及統籌。

當這個節目只是開了第一次製作會議,葉生回來時已在家中滔滔不絕向我細訴每集大概以甚麼做主題,問我這樣好不好,那樣如何找資料等。所以,早在還未有任何影像、甚至內容之前,我的腦袋已經一次又一次播著他描述的片段。

有一晚,靈感女神又突然在我們臨睡前來到,她捉著葉生不放,葉生靈感不斷湧上來,於是他又捉著我說說說不停。我多得半夜湊葉閃的訓練,也與他說啊說啊說到半夜三點,後來連葉閃也起來湊湊熱鬧起身飲夜奶 (!!)。可以想像,一個節目製作人員的家庭生活,就是如此充滿著「創作靈感」,哈哈。

此外,這個節目也教曉我們很多的事。

葉閃出世沒多久,葉生就入港台工作,忙得不可交關,基本上連休息的時間也不多,更何況是準備小孩子的日常生活呢?然而,我很感激這個節目的監製找了葉生做這個節目,因為今輯節目是內容是圍繞育兒,給了葉生一個寓工作於家庭的機會。葉生在資料搜集過程中,需要訪問很多家長、幼兒教育專家、老師等等,不單取得了很多幼兒知識(例如:為何冬天的母乳與夏天的母乳有所不同、幼兒能否學習兩文三語等等),在過程中也聽得很多育兒的實際經驗,或觀察到不同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兒童是怎樣的,從而給我們一同慢慢整理現時香港的育兒狀況,再反思自己應該如何走下這條育兒之路。

另一方面,我相信,這個節目可以是不止給父母看的,可以討論的範圍也不止於育兒。

在香港做父母絶不容易,而且也很大壓力。整個社會都對下一代有很多意見,繼而整個社會(包括我自己也曾經)對下一代的父母(即所謂「家長」)也有很多意見,有時更取笑家長是一種變態的動物,甚至是怪獸。我自己現時也是父母(也被標籤為「家長」),非常感受到四方八面的人教我如何湊仔的群體壓力。

有時葉生與我分享訪問父母時的所見所聞時,縱然我不會認同每一對父母的做法,只是我聽這些父母的訪問之中,我自己也是「媽媽」的身分令我不其然對這些父母有很大的同理心。我從他們擔心的事情之中,進一步看到這個城巿的問題及荒謬,以及香港父母面對這些問題時所產生的無力感,然後唯有努力從育兒過程上自救自己和孩子,以適合這個城巿的遊戲規則。

我想,除了討論家長行為/或評論家長是否怪獸之外,也可從我上述這個角度出發來看這個節目,即使是否家長的你也可在過程中思考:「我們現在的社會有何問題?我們為未來可以做點甚麼/不做甚麼?」希望你也可在節目中得到一點啟發。

最後,順道祝大家父親節快樂,也希望天下的父母每星期也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好好享受做父親母親的快樂。

阿米高

2011-06-14

隨便說說

嗯,怎樣說好呢,最近總是不太開心,心事重重,滿是頹喪,時常低頭,對自己失去信心。


我是一個要求高的人,可是我的要求都是放在心裡,行動上沒有做到;當期望與實際出現分歧,總是覺得甚麼事情都落差了。情況就是,我知道自已甚麼事上做得不好了,我沒有面對,反過來卻不斷逃避。

我該怎樣好呢?這種負面的情緒一直困著我。

唯一的方法大概是抬起頭來面對現實吧,無論是錯失或是失敗。但是,人是知易難行,而我卻難於踏出這一步,於是一直膠著了。

2011-06-08

Art Venue Bloom does not mean Art Bloom...

上星期去了 HKAAA 的 2011 Cultural Leadership Summit "Arts Spaces - That Work and Why",大家都急不及待的問我那會議如何。其實這會議最初吸引我的是講 Arts Spaces,可能我自己也抱著半個遊客心態,好想了解各個著名的 Art Spaces 是如何的。

Anyway,整個會議之中有一位嘉賓的講話是最有啟發性及有意思的,那是 Jazz at Lincoln Centre 的 CEO -- Adrian Ellis。他提到近十年世界各地都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興建大量文化場地,但是,他一句 "Art Venue Bloom does not mean Art Bloom." 簡直是給在場各人(包括主辦單位)好好的提醒,因為半個會議都是討論文化場地的硬件,但要知道就算香港有 Venue Partnership Scheme 也不代表為藝團帶來甚麼大的幫助。

會議當中邀請了著名的建築師 Patrik Schumacher (ZahaHadid Architects 的 Partner),分享了很多他對建築的看法,而廣州大劇院正是由他設計。Well,今天巧合地讀了一篇與廣州大劇院有關的文章,提及廣州大劇院的確外形一流,內裡卻無法推動藝術發展,再一次提醒我們 "Art Venue Bloom does not mean Art Bloom."...


===============================

廣州大劇院的尷尬

[ 原文:信報財經新聞 2011-06-02 撰文/米亞 ]

舞台上一張特大蜘蛛網出現了,逼真的大蜘蛛趴在網上,觀眾被這奇異的「蜘蛛精」吸引了;豬八戒背媳婦的橋段也增加了高難度表演,豬八戒踩着鋼絲背媳婦,驚險又滑稽。這是上周末在廣州大劇院上演的雜技劇《西遊記》的片段。大劇院上演雜技?你或許以為是聽錯了。但據說,接連兩晚的雜技劇《西遊記》還頗受歡迎,準備加演一場,不知是否因為兒童節近了。

一位朋友去看了5 月28 日晚的雜技劇《西遊記》,回來後,興致勃勃地告訴我,大劇院華麗現代,周圍的夜景更是美麗迷人,她拍了不少照片。當我問她演出如何時,她說, 「還可以吧!主要是在大劇院裏看,覺得很新鮮!有檔次!」目前,對大多數廣州人來說,去大劇院看演出,還是一件「開洋葷」的事。由扎哈·哈迪德設計的大劇院外形奇特,內部裝飾現代感十足、寬敞明亮,是一流的劇院,這是廣州從未有過的。更重要的是,大劇院位於珠江新城CBD,南向珠江,入夜後, 「小蠻腰」變身七彩「扭紋柴」,海心沙、省博物館的燈光設計也奇異絢麗。

迎着江風,如此夜景確實是廣州難得的開闊之地。

大劇院辦企業年會

佔據了如此的地利,再加上自身定位為「與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並列的三大國際級劇院之一」,廣州大劇院從一開始就確定了高規格的演出檔次。但從最初的招標開始,廣州大劇院就是獨立運營的機構,是首個「零編制、零補貼」的大型國家級劇院。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獨立負責大劇院的運營,廣州市文化局只是作為監管方存在,負責監督、核算,並不給予財政上的補貼。因為要自己「搵食」,所以大劇院成立一年來,出現了不少有「掙錢」意味的活動。

最轟動的莫過於今年1 月,不少廣州的優質企業「耗擲百萬包下大劇院開年會」的新聞。1 月19 日《南方都市報》就有報道寫: 「有沒有想過,因為一場年會,自己的作品有機會登上廣州大劇院的舞台和展廳?」據報道,包下大劇院開年會的某建築公司,不僅邀請員工觀看一場與建築設計行業有關的話劇,並在劇場內展示員工的各類作品。

話劇開始前,員工自製的DV 短片可以在劇場內播放。在劇院開年會的公司不止這被媒體報道的一家。

房產商進軍藝術殿堂

跟大劇院合作最密切的商業活動,還是各類房產商。有去大劇院裏展示樓盤的,有冠名的。冠名不稀奇,稀奇的是什麼呢?比如4 月底,大劇院慶祝一周年時曾舉辦「今夜無人入睡」意大利歌劇藝術展。這個展覽不僅揭幕儀式在地產商的樓盤裏舉行,展覽展出的一百餘件珍貴展品,包括普契尼的手稿、歌劇首演海報及他生前唯一的影像資料等,也在大劇院和樓盤兩頭展出。更不要說該地產冠名的大劇院新年音樂會,發布會將貝根布克交響樂團拉到樓盤前演奏。大洋網發布的新聞裏這樣寫道:「大劇院藝術總監徐民奇在參觀了廣粵天地後曾經不絕的讚嘆: 『我去過世界很多地方,包括音樂之都維也納、音樂搖籃俾而斯等,閱歷了無數音樂的殿堂和藝術的城市;發現XX 樓盤很像國外藝術殿堂。』……不謀而合,來自世界音樂巨匠格裏格故鄉的貝根布克交響樂團在來臨XX 樓盤後更表示來到這裏的感覺就像他們的故鄉,這裏的每一塊磚每一塊瓦都洋溢着一種藝術的張力。」今年1 月,「兩會」召開時,人大代表倪惠英曾叩問「廣州大劇院,你為誰而建?」,指出「廣東投資十幾億建好大劇院,就交給公司經營,結果劇團進場租費一次要20 萬,票價能賣多少錢?算下來要上千,老百姓誰看得起!本地演員難上台,怎麼成長?」事到如今,問題依然在。

米亞
廣州大劇院

2011-06-03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近年非常普及《XXX 一本通》、《圖解 XXX》等,我等歐洲史零知識之輩,貪圖便利,偶爾也會讀這些以歷史為題材的雞精書。今次這本《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則並非普通圖解即食書,作者 John Hirst 是澳洲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文字不是純粹陳列甚麼年份發生甚麼事,而是每章節以一個主題 (如民主) 為開始,娓娓道來大歷史敍述的架構,中間再述說當中發生的歷史故事,一步一步帶你了解歐洲文明的起源。

作者認為歐洲文明的起源由三大元素所組成:
  • 古希臘和羅馬文化
  • 基督教教義
  • 日耳曼蠻族戰事文化
其實在讀這書之前,我連上述三個元素也不知道是甚麼!但是不要緊,這書好像為我這些「無知」的讀者而設的。 讀完這書,我印象最深的是:
  • 歐洲的封建社會是怎樣構成的?民主意識是怎樣開始的?
  • 歐洲各國的語言的源頭是甚麼?怎樣分拆成幾十種的?
  • 所謂「古典」,對歐洲人來說是甚麼?

這書只有二百多餘 (中文版) 就說起歐洲的歷史 (據說英文版更只有 150 頁),除陳述外還加插一些評論,即使你已經懂得由中世紀至近代西歐歷史的大小事,此書也非常值得一看。

P.S. 香港公共圖書館可借閱。

2011-05-30

我不再是BB,我是葉閃!

最近與葉閃相處,他總是用不同形式去告訴我:「我不再是BB,我是葉閃!」

葉閃偶然還會半夜叫醒。以前初生階段的他半夜喊醒,他只可以躺在床上哭著等我們去抱他去救他。現在他半夜喊醒,他可以迅速轉身,自己扶著床欄坐著或站著,像憤怒鳥一樣大叫,主動要求你去抱他。

吃粥仔的時候,葉閃也不再是乖乖張開口等你餵,他會伸手搶你的餐具,一臉「我要自己來」的態度。於是,最近我們每次餵他時,也會多準備一套餐具作道具,他又要自己拿著一套餐匙,模仿著我們把餐匙放入口,而我們就趁機把食物餵給他,這樣軟硬兼施才吃完粥仔。

除了上述一副「我要甚麼」的表達之外,葉閃也會反抗。在家裡,有時我們會不容許葉閃做某些事情,而當葉閃被拒絶的時候,他會兩小手捉實拳頭,發出一下「吖」的叫聲(但不會哭),然後走開。

又有一次,我們外出食飯,我們不斷食食食,葉閃無得食,他望著我們(或是盯著我們),我們一與他有眼神接觸,他就發出「吖」的叫聲,要求我們餵他吃點,激動得連老闆娘也走過來問「小孩為甚麼生氣啊?」

他不再是初生BB時只求食與睡,還活生生的有想法,也會提反對。除了表達yes or no,更重要的是葉閃懂得表達他喜歡的快樂。

上星期,朋友知道我們一家去海洋公園,笑說葉閃那麼小也不懂得玩。這樣小看葉閃,那就錯了。葉閃的五官是不斷感受環境的,他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從他的表情就可以看到。我們帶他到海洋館、水母館時,他的小手是貼著玻璃,追著魚和水母地移動。坐登山纜車或摩天輪時,他享受那種人在半空/高處的感覺,會興奮得大叫又大笑。即使同樣是「吖」聲,你也可從不同的「吖」聲中感受他的感覺,知道他喜歡或不喜歡甚麼。

我感到,他真的離開母體,變身成為「葉閃」了。

葉閃非常喜歡坐海洋公園的吊車

2011-05-29

《乘著光影去旅行》


我很無知的,看戲很少留意攝影師,就算看過李屏賓拍攝的戲(如《花樣年華》、《咖啡時光》),也不知道那些影像是出自誰人手。

感謝《乘著光影去旅行》的導演,讓我認識這位著名的台灣攝影師,也讓我走入他們攝影師的世界,知道這些美麗的影像是如何構成的。

美麗的影像背後,必然有一些不平凡的想法與態度。

片中姜文說起與李屏賓合作拍攝《太陽照常升起》,去到沙漠時竟然下起雪來,連當地人說這是多年來難得一遇的雪。姜文感到很苦惱,因為他是想拍晴天的,若等晴天就會拖延拍攝期檔,令成本增加。姜文去問李屏賓怎麼辦,他「為什麼不拍,有錢都買不到!這個是老天給你的,這裡的天氣要有所變化根本很難說,既然這是難得一遇的雪就去拍雪吧。」結果拍出來的效果非常美。姜文說若果當日回答他的是不停埋怨下雪,就會錯過這個情景。

另一次(我忘了哪套戲和導演),原本導演想拍晴天,結果那天打颱風,下了很大的雨。李屏賓說那拍雨吧。他又看到大風大雨下的大樹不停搖曳,就去拍樹。在他眼中,上天來了甚麼天氣,就拍甚麼天氣吧。出奇地,影像出來以後,那天氣好像也是他鏡頭下的演員一樣,襯托出氣氛。

還有一件小事。李屏賓喜歡觀察身邊看似普通而又微小的事情。有次當所有葉子在停止時,他看到有兩片葉子在舞動,他就說那葉子是在說話。《乘》的鏡頭下的他,拿著一部小型相機在拍攝不斷在舞動的樹葉,他不斷興奮地說「那葉子很興奮!」整件事真的很有趣,也看得這個外表粗糙的男子內裡是有顆細小而帶有童真的心。


一個捕捉影像的人,內裡要一顆平靜而敏感的細心和態度。

=======


相關連結:亞洲電影攝影大師李屏賓訪談




2011-05-11

借回來的空間

自小我都不常買東西, 特別是書、碟、裝飾物等,因為住屋環境狹窄,沒有空間擺放。曾經有小學同學送了一個玻璃相架給我,我放在床頭的第一天,因為空間太少雜物太多,一不小心就被我掃跌碎了,自此,我不敢再收藏任何裝飾物,也請朋友別送「擺」的東西給我。

然而,這個習慣,在今年開始改變了。新婚以後,我們租了一個稍大的地方,也知道業主短期內不會收回這個地方,我認為我們安定了,終於有了「家」的感覺。我開始會裝飾這裡,會買及收藏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建立了「Green Corner」、書櫃、碟庫、工作室、廚房、葉閃的玩具反斗城等等。

只是,美夢這樣甜,總有一天要破滅。今天收到業主電話,我的業主被她的業主逼遷,而她又在原區找不了租盤,於是她要搬回「我的家」了。換言之,「我的家」很快不再是我的家。嗯,我幾乎忘了,租別人的屋,那不過是借回來的空間。

我應該如何呢?我呷一口咖啡,望著這間屋內的每一個小物件,還有我那兩棵從菜園村搬回來的植物,我對他們說:不好意思,你們剛搬進來,很快我們要一起搬家了。

我的業主因為被逼遷,於是連她的孩子也要轉校了。小時候,我也曾轉校,轉校對我來說是一件大件事,轉一次我已經覺得不得了。如果我們這些無殼蝸牛不斷租房子,每隔一兩年又被逼遷而搬屋的話,小孩也會這樣無辜地被逼轉校、適應新的環境嗎?

我的業主被逼遷,她還有自己物業(即是我現在的家);結果,最後輸家都是無置業的我們。我們除了叫一聲「地產霸權」(噢,遺憾地他們都是小業主,談不上「霸」),以為不買樓就不會變成地產的奴隸,是不是太傻了吧 !? 我又可以怎麼辦?

2011-05-07

湊仔的 mentor

閃嫲與閃
母親節前夕,該寫一點關於做母親的心情。其實我覺得自己還未像一個母親,我似乎較像葉閃的姐姐,而閃嫲更像葉閃的「母親」。因為,在我要工作的日子,全都是閃嫲替我照顧葉閃的。正所謂「生娘不及養娘大」,閃嫲和葉閃感情特別要好。所以葉閃的母親節,一定要和閃嫲慶祝吧。

湊仔是需要 mentor 的,而在我學做母親這一個角色之際,閃嫲是我的 mentor。由照顧葉閃屙屎、沖涼、轉食固體食物、頭暈身熱等,我都是從閃嫲身上學的。旁人都說婆媳很容易因為照顧小孩而鬧不和,自問幸運,我和閃嫲湊仔的取態/想法也是接近,而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就上網找專家、看書或問護士,沒有誰人當自己必定是對的。

除了「知識」層面上向閃嫲學習,「觀摩」閃嫲湊閃,也讓我學了不少。我和葉閃玩玩具,總是把玩具放在他面前給他玩,我 give,葉閃 take。有次我觀察閃嫲和葉閃玩,閃嫲是和葉閃一起玩同一個玩具,與葉閃是互相 give and take,葉閃遞玩具給閃嫲,閃嫲也給葉閃反應,逗得葉閃相當開心。這刻我更明白「mentor 的重要性」,因為有些事情不是說出口或純粹指導的,而是透過觀察和潛移默化的。

我慶幸有人陪我湊葉閃,讓我感到湊仔並不困難。在湊仔的過程中,我更明白「家族」是怎樣一回事,就是把某些情感一代一代傳下去 ... 這也是我結婚生仔後最大的得著。

祝願所有母親(包括婆婆和嫲嫲)母親節快樂!:)

不要用電子產品餵哺你的小孩

angry!

我時常在地鐵車廂內見到有父母把 iphone / ipad 拿來給年紀輕輕 (少至半歲,大至四五歲) 的小孩作玩具,然後任由小孩自己一人「推」iphone、玩 angry bird 等,我個人絶不贊成。

第一,其實小孩還對身邊事物好奇,你不給他 iphone / ipad,他會花時間觀察車上的途人、與途人玩鬼臉等,你可以和他聊天,用不著用 iphone / ipad 來令他解悶。

第二,某護士朋友告訴我,小孩的眼球未能接受熒幕這一類跳動太多的畫面,故不贊成小孩太小就開始看熒幕或電視,更何況是 iphone / ipad。

你給小孩甚麼,他就會成為甚麼。小孩年紀還小,那是培養他對外界好奇、訓練其觀察力和社交技巧的好時機,如果每當他沒事幹,你就給他電子產品一個人打機,讓電子產品塞滿他的世界,你覺得他還會學懂與人溝通嗎?

除非我的小孩已上學,他身邊的朋友也會玩電子遊戲,而電子產品成為他社交的一部分,否則我不會隨便給他玩電子產品。有時,我覺得在朋友面前獨自玩 iphone 也不尊重對方,所以,我在小孩面前玩 iphone 也覺得不太適合。因為,我要尊重我的小孩,他在我面前也想與我溝通的,我就要放下電子產品。

所以,無論幾累也陪他玩一會吧,不要把電子產品成為小孩的奶嘴啊。

2011-05-03

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



我一直對綠色的生活態度/模式有興趣。綠色不是購買有機產品那麼簡單,而是一種態度及行動,選擇減少對破壞環境的生活模式,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與大自然共生。(雖然還未算完全身體力行,但也努力提醒自己。)

早前我參與了 SLOW experience/Bella Ip 主講的《全新的我們》(The New We) 放映會 x「如何能在地產霸權下好地地生活?」策略分享,認識到「Permaculture」一字。「Permaculture」是由 permanent (永久的)、culture (文化) 及 agriculture (農業) 所組成的新詞。我很快就被這個詞語所吸引。

原本三月馬寶寶社區農場有一個 Permaculture 入門工作坊,然而我那三天都有工作在身未能參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因為錯過工作坊,反而更主動花時間在網上找關於 Permaculture 的資料,後來發現台灣發展 Permaculture (台灣譯為「樸門」)已有一段時間,例如有台灣樸門社群網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等,還有相關出版書籍!現在我正閱讀的《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正是由一位在台灣實踐 Permaculture 的孟磊(Peter Morehead)及江慧儀所著寫。

這是一本入門書籍,簡單介紹 Permaculture 的意思、理念及原則。Permaculture 不是一種有機農法,不是單一技術, 不是一套規則,而是提供一套設計系統與方法,也是一種生活態與藝術,讓人可發展永續性及自力更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與大自然共生。

書中提及12個 Permaculture的設計原則,難以一一在這裡細訴。當中最吸引我的是,Permaculture 最核心的思想是向大自然學習,了解及參考大自然界中萬物互相倚賴共生的模式,從而設計我們的生活。其中一個例子是用廚餘當作蚯蚓的食物,而蚯蚓又可用作魚餌餵魚,魚又成為人的食物,把生態系統中的不同元素整合起來,以生產最大的資源。

此書的下半部分還有台灣的實際例子供參考,待我讀完再分享。

台灣還有城和鄉,不喜歡城巿的人可跑到鄉村裡生活,而香港的城巿發展則不斷入侵鄉村空間,鄉的人都要出來抗爭。到底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和空間,可容讓我們發展本地永續的生活模式呢?


相關連結:
 綠色行銷:《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介紹

2011-04-19

親愛的老公:沒有我的日子

親愛的老公:

當你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這是我離開你的第一天。
(不過你放心,第五天我就會回來,我不過是去公幹五天而已。)

我知道,沒有我在你身旁,你的日子一定會相當難過。
(因為你放工回來,只有一人對付頑強的葉閃。)

你或許會想念我,我的思念是會與你同在的,與你共渡每一個困難。
(只是我的肉體會離開香港,葉閃就拜託你好好照顧了。)

我相信你是捱得過的,人總是要學會獨處。
(而且你已接受全職爸爸測試 1.0,與葉閃單打獨鬥應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你覺得苦悶,就找朋友喝啤酒吐吐苦水吧。
(但記得一定要丟垃圾,不要再把啤酒罐放在葉閃伸手觸及的地方了。)

希望你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祝你不會被葉閃擊倒吧!)

我是會想念你的。再見。
(我也會想念閃閃的。yoyoyo~~~bye bye!!!!!!)

你老婆上

2011-04-12

The Passion -- 這六年來


今天,我們第 9 屆 YLA 的朋友聚首一堂,慶祝相識六年的日子。慶祝還是次要,更重要的是讓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一停,回顧這六年來的成長,分享一下各人的心路歷程。

坦白說,有些席上的朋友相識多年,我可能曾讀過你們的 xanga,或我們又在 facebook 互相留言打氣,但這樣面對面分享感受,好像除了六年前的 camp 或 trip 後,這些年來已經很久都沒有試過了。(又或我太摺吧,哈哈) 

聽著大家的分享,我好喜歡 Anton 的形容詞「滄桑」--我感到我們每一個都「滄桑」了。已不再是六年前那個無憂無累的小伙子,而是經歷過不同類型的磨練(無論工作、愛情、家庭等等),帶點成熟韻味,仍抱有點點自我堅持/「夢想」,勇敢面對困難/失敗的成年人。嗯,我真的覺得我們現在才算得「成年」,自我的想法才開始建立。

輪到我分享近況的時候,或許心情也太興奮和期待,一面倒說著自己不知不覺間實踐了六年前的 MY DREAM。事實上,當我事後再認真審視自 YLDP 後至今六年之間,其實我也如葉閃學坐一樣,左搖右擺,跌跌碰碰,慢慢才學會平衡。我滿足於現在我所謂「完滿」的生活,其實可能那只是我個人較知足,珍惜現在吧,哈哈哈哈哈。我當年的 MY DREAM 早已遺忘/改變了,不過冥冥中又實現了,也值得與大家分享這份高興。

Young Leaders,感謝你們的真誠,大家一起朝著未來的目標進發吧!

2011-04-10

我們一同學習

小孩長得好快好快,閃閃今天剛剛七個月生日了。

剛剛有朋友成為父母,我看著他們每天在 facebook 有關餵奶、捱夜的 status,才發現最艱難的日子原來已過得很快;抱著他們初生的BB,才發現自己已記不起當日閃閃出世時的細小身體。一切來得太快太快,沒有寫下的話,真的轉眼就記不起。

大家時常說為小孩多拍照,因為小孩的臉每天都在變。其實除了他外在樣貌身型的轉變之外,他的腦袋每天也在學習,他心裡擁有的感受愈來愈多樣。我以為他剛剛學會一件事,轉眼他又在學習另一樣新的事情,應是我在學習「他在學習甚麼」。

他四至六個月期間,開始食固體食物,要循序漸進引入不同質感的食物,由米糊開始,慢慢有粥水、水果蓉、粥仔、有魚有菜的粥仔等。逢周末湊閃的我,剛在閃嫲身上學會準備米糊(我也很蠢的學了兩三星期),轉眼又要學煲粥;剛掌握煲粥的火候(別笑,我真的煲燶了兩次,比率佔 30%),又要學打碎蔬果、魚肉等。

湊 B 媽媽這個角色最大的挑戰是,孩子長得很快很快,我不斷在學習應付他不斷增加、不斷變新的需要。龍應台寫了一本書叫<孩子,慢慢來>,我未看過那書,但隱約間也明白這書名背後所盛載的感情。

雖然閃閃身體長很很快,但有些事情,還是需要慢慢地學習。有一件關於閃閃學習的小事,啟發了我「教育」是怎樣的一回事。

在閃閃剛滿月的時候,我觀察到他的眼睛開始對外在世界好奇,而我又礙於身體未完全復完,未能時常抱他玩樂。於是,我給他第一個玩具。那是一個可以給閃閃「自己玩」的玩具。我只是放這個架在他面前,他會眼仔碌碌觀察這個玩具。



葉閃從小特別喜歡踢腿,我們把這個架稍移至他腳上的位置,捉著他的腳踢一兩下架上的玩具,教曉他這是「可以踢的」。大概他覺得好玩吧,很快就學會自行踢公仔,還會像練足球一樣不斷踢。這個架就成為他練黎根腳之用。



後來我和謙認為他可以嘗試訓練手眼協調,而不純粹亂踢。於是,我們又捉著他的手,一起觸摸架上的馬馬公仔。他看過後,覺得有趣,開始嘗試舉手。初時並不順利,他舉手但左右搖擺也摸不到馬馬。我們會再示範一次,他又認真的跟著再試。


多試幾次,當他真的成功之後,我和謙會拍手,告訴他「你成功了!」雖然那時的閃閃還未懂得笑,但他會望實我們的拍手,又會不斷舉手、不斷試,看出他知道這是一個小遊戲,也是一個小挑戰(遊戲本身也有挑戰的成分)。

慢慢我發現閃閃玩馬馬公仔只會用左手摸馬馬公仔,我們常常笑說閃閃是左撇子。雖說左手也不壞,但心裡也著急:「為何你不練練右手呢?」於是好幾次我刻意捉著閃閃的右手摸馬馬公仔,希望幫他訓練右手。

可是,閃閃還是喜歡用左手觸摸公仔。那好吧,我唯有對自己說:「其實天生左手的孩子右腦會發達。」然後我再沒有刻意訓練左或右,由得他用他喜歡的方法玩。於是,閃閃更快樂地用左手觸摸玩具,大部分時候都用左手。

直至有一次,我靜靜在他身旁,觀察他一個人玩這個架。看到他不只是張開手觸摸這個玩具,還會伸縮小指頭「抓」著玩具!


原來,閃閃不斷用左手,是因為他想學習「抓」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我是沒有在他面前示範過的,不過,小孩就是會從觀察你的活動,自行學習這個動作。

這一次,學習中的不只是閃閃,還有媽媽我。我一直以為他只愛左手、不用右手,沒有留意到他心裡其實想用較為靈活的手學習新的動作!這刻我才發現自己也有「怪獸家長」的天性,好想推孩子快點學習更多的事:你學會了左手,就學右手吧。事實上,孩子是有自己的時間表和學習圖的,他學會了「觸摸」,他再想學「抓」,他自己會想鑽研不同的動作。

學習小肌肉還是一件小小事,但是這小事提醒我甚麼是「教育」。身為父母的我除了可以「教」之外,但更重要的是「育」--培育。觀察小孩需要甚麼,就放手給他自行嘗試。就像種子撒下了,如何建立一個可讓種子成長的空間,最後種子還是要自己成長。

我想,我除了快快適應閃閃的身理改變,也要慢慢來觀察,這樣才能閱讀閃閃的心理需要啊。


葉閃,我們一同學習吧!

2011-03-31

其實還未算最壞--嗎?

失眠,或許文字能夠治療。或是,我更需要一點正能量來支持自己。

2011年3月31日。

放工的時候,收到我阿媽的電話,聽到她忍著淚水的哭聲,我還以為是甚麼事。

「公司改制,我返工返到下個月... 」五一勞動節最低工資未到,我阿媽先被公司栽員。她學歷低,年紀也不少,而且同一時間應有不少人被栽,她要重新再找工作大概也不容易;但是,我仍保持積極態度安慰她:「不要緊,再慢慢找工作,或先返兼職吧。」

嚇死,我還以為是後父癌症復發。被炒,其實還未算最壞,至少一家人齊齊整整、平平安安。

一小時後,我還未踏入家門,又收到我阿媽的電話。「他今天覆診,醫生說癌病復發...」哈哈哈,愚人節提早一天到嗎?一天內可以有足夠時間發生這麼多的事嗎?是TVB肥皂劇嗎?

我,沉默了。我還可以說一句「其實還未算最壞」嗎?甚麼才是最壞?還會有更壞的事嗎?--面對癌症,身心不斷打仗,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壞的事。

我咬一咬唇,還是保持冷靜地安慰她:「不要緊吧。」

天空沒有下雨,但我的心好像下了一場大雨。一切好像又推倒重來。

我的確好難過。

回到家裡,看到熟睡的葉閃。可愛的圓臉,給我一點力量。唯有安慰自己:難過是我們仍有感覺,至少我們仍活著。

嗯,其實還未算最壞。好吧,我們再沉著應戰吧。

2011-03-22

兩片葉子的緣份--記「菜園開枝社區散葉」承種菜園村植物行動


今天響應「菜園開枝社區散葉」承種菜園村植物行動,走入菜園村領養村民的植物。入村之前並沒有甚麼期望,純粹希望承種自己想種的植物(實用的蘆薈和難得一見的非洲玫瑰),不想白白放棄植物的生命。

大概因為拆村的工程已展開,今天的菜園村比年初三胡士托的時候,顯得冷清和落泊。我看到菜園生活館那塊田長出來的雜草,想起當天 Jenny、周思中等人在這裡開墾種出來的菜和果,細心數算那不過是一年間的事。剛剛開始,又要結束,感到很婉惜。

要選擇領養的植物了。我問統籌人阿敏非洲玫瑰的下落,原來她搞錯了,那不是非洲玫瑰,而是另一種植物。但既是有緣,我也因著她而來,就領養她吧。

然後,要選擇蘆薈了。現場有很多蘆薈,然而阿敏說要「新鮮」掘蘆薈給我們,於是一位叔叔帶著我們來到生活館旁邊的葉園,來到屋前的一塊小土地,那裡有十多棵蘆薈。叔叔倒一些水往蘆薈的泥土上,以便掘起蘆薈的根時,根不會鬆散,可完整並健康地轉到盆裡栽種。

叔叔純熟地兩下就把蘆薈的根掘起了,我第一次看到蘆薈完整的根。當下,我想到,這個地方原是一個家庭前園的空地,這裡的主人在這裡種下一棵又一棵的蘆薈,當他看到自己種的植物要連根拔起時,他的心情會如何?我望一望身後的葉家大屋,門窗已封上膠紙,不可再住人。屋要拆了,蘆薈也要搬家了。

然後我見到禮叔--這個葉園的主人。我走上前與禮叔打招呼,說起第一次來菜園村時到訪他家的小事。那時,我記得那還是一千人入村影相撐菜園村的夏天,當時禮叔的爸爸還健在,我們聽著禮叔說著葉園和葉家四代人的故事,他爸爸是校長,他們一磚一木砌這間屋,親手種這些植物,在菜園村生活了幾十年,就是這樣和親手種的植物一同在這個叫菜園村的地方落地生根。

禮叔聽到我提起往事,說自己也很不捨得這裡。當天他建這間屋,由他去領牌,今天他又要拆這間屋,把拆出來的物料拿去賣。說到這裡,我們靜下來,因為,真的很難過。

我抱著我的兒子葉閃,向禮叔說起我夫家也姓葉,第一次到菜園村時就探訪葉園,到今天又偶然地被帶到葉園領養這裡的植物,我們應該很有緣份。禮叔看看葉閃的臉,笑了,說可能幾百年前我們是親戚。我請他一起在「葉園」前拍照留念,禮叔就說著「葉園」是用甚麼物料做的,替他造牌的師博還說可以用一百年。連小小的一個牌也有他的故事。現在屋要拆了,禮叔會把「葉園」這個牌帶到菜園新村裡。

離開的時候,我祝願「葉園」在菜園新村可以繼續開枝散葉。禮叔說,菜園新村開放的時候,請我帶著會走路的葉閃和我的老公一同再來「葉園」。我說好的;我心裡也期待著兩個葉家再相遇。

回家的時候,我再看看那盆「以為是非洲玫瑰」的花,掛著一個小紙牌,寫著她是來自葉園。大概也是一點點緣份吧。

「葉園」這兩個小生命就來到我們這個葉家延續了。

我和禮叔@菜園村葉園

從葉園領養的蘆薈與「以為是非洲玫瑰」的花

領養出世紙

題外話:我覺得和「葉園」這兩個字有緣,還有因為還未有「閃閃」這個名字之前,葉生曾說笑我們的孩子叫「葉緣」(諧音「孽緣」),純綷玩我,我又信以為真喜歡「葉緣」這個名字。


2011-03-18

我寫了一封信給林煥光...

最近一件小事,令我感受到「母親」這個角色,很容易因為這個家庭崗位所帶來的責任,而令人因此產生不必要的聯想或假設,從而製造無根據的評價或質疑。


於是,我寫了一封信給平機會主席林煥光,分享我對平機會《家庭崗位歧視條例》的建議,希望除了立法反歧視之外,我們還要做積極的立法保障親職的父母。信中的末段,我寫了:


我了解平機會本身已有多項推動《家庭崗位歧視條例》的教育工作,然而,我希望平機會考慮以下的工作,積極地建立一個共融及包容的社會:
1. 推動本地育兒津貼及假期(parental insurance and parental leave)的立法,推動社會各界了解育兒的家庭是為社會培育下一代,對整體社會有所貢獻,一樣值得尊重。那僱員可明正言順地因著家庭崗位的需要而請假,而無須提防上司會否因此而評價其工作表現。
2. 推動上班哺乳休息時間(Nursing Breaks),令婦女能夠光明正大在辦公時間內享有每天兩節每次不多於30分鐘的哺乳休息時間擠奶,不用擔心上司或同事的目光及壓力。這可參考國際勞工組織第183號公約[註一]。
唯有設立保障家庭崗位的法例,這樣才可正面、積極及有效地使巿民不會因為家庭崗位而受到歧視。希望平機會日後可更大力推動本港建立一個尊重及包容多元的社會。

這封信的收信人是林煥光主席,而非平機會,因為我並不打算投訴任何人。再者,投訴或批評一個人,好容易;但思考甚麼制度製造出這類人的思想,繼而提出改變制度的建議,從而改變人的思想,這樣更為重要及有建設性。

我希望我這一封信,可以讓更多職親父母得到保障,這樣才可消除我的慎怒。


======================================

[註一] 國際勞工組織第183號公約

C183 Maternity Protection Convention, 2000

Article 10
1. A woman shall be provided with the right to one or more daily breaks or a daily reduction of hours of work to breastfeed her child.
2. The period during which nursing breaks or the reduction of daily hours of work are allowed, their number, the duration of nursing breaks and the procedures for the reduction of daily hours of work shall be determined by national law and practice. These breaks or the reduction of daily hours of work shall be counted as working time and remunerated accordingly.

2011-02-22

媽媽新丁血淚史 (2) - 餵母乳的日子

昨天讀《明報》星期日生活,主題是「無奶之城」,談到母乳與奶粉。天然食物是最好的,母乳比奶粉好──這一點幾乎不用置疑。不過作為一個餵母乳的過來人,老實說,如果不用餵母乳,我相信早期湊B的疲累應該可以減半。

母乳不及奶粉飽肚,所以BB飲夜奶的時間較長,媽媽捱夜奶的日子也相對較多。好幾次,當我半夜被葉閃的肚餓喊聲嘈醒的時候,我真的有想過「不如叫葉生餵奶粉吧啦!」,那我就可以好好睡覺了。當然,事實上葉生比我更懶瞓,這個「如意算盤」應該是打不響的,哈哈哈!我也用盡意志力趕走睡意,努力捱眼訓餵夜奶,撐得一日得一日。

除了身體的疲累,餵母乳其實也很孤獨的。這不是奶樽,不會大家輪流餵奶,享受湊B之樂。還有上一代的專業媽媽大多是餵奶粉的,覺得BB飲飽飽是最重要,餵奶粉出街又方便,不覺得需要堅持母乳;於是一見BB扭計就會覺得你不夠奶水,趕快叫你補奶粉,其實這樣很容易令媽媽愈來愈難餵母乳,也打擊媽媽的自信。

儘管餵母乳是最辛苦的,但餵母乳卻是我整個湊B生涯之中,我最深感受的一次體驗,也令我明白為何媽媽的角色是不可取締的。

當葉閃飲母乳的時候,我感到我身體內的水份,被我的孩子吸啜後進入他的食道,轉化為他的食物,支撐著他的生命,給予他能量--這已經是一種人體奧妙了。。更奇妙的是,餵母乳的媽媽的身體是與小孩的身體相連的,小孩每隔兩至三小時肚餓,而媽媽就每隔兩至三小時完成一次造奶;即小孩肚餓之時,媽媽也會谷奶。即使媽媽外出,若外出的時間過長,媽媽也需要定時泵奶,否則乳線就會塞住,好像有塊石頭頂住心口似的,非常辛苦的。所以,小孩的吸啜,其實也幫助媽媽「排走」奶水,是一個 give and take 的過程,二人是共生的,這也是媽媽與小孩最難而言喻又親密的關係。所以,餵母乳不單是因為母乳健康,也是最甜蜜的親子時刻...

現在,葉閃已經五個半月大了,早就戒夜奶了,每餐相隔的時間也相對較長,我的身體比最初時好得多了,亦已掌握餵母乳的節奏,仍是餵哺全母乳;我也感到很高興,快要達到「首半年持續餵哺母乳」的目標啊!

捱過最辛苦的日子,回頭再看,好像又不覺得是一回事。媽媽新丁大概要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

(當然,我非常感謝葉生與奶奶,相信我餵哺母乳的知識及決定,又替我處理所有家頭細務,我可專心餵奶和休息,有精神才有母乳啊。)

(唔係講笑,餵母乳令我重拾何謂「堅持」架!所以此文特此紀念。)


2011-02-07

葉閃,當你第一次躺在大樹下...

葉閃 :

和暖的陽光曬在你的臉上,你張開雙手,大字形躺在大樹下的石上,熟睡著。

這是你第一次躺在大樹下睡覺,這個地方叫「菜園村」,位於元朗橫台山;這一個地方的名字,大概你長大後在地圖上也找不到、及看不見,或是,你會找到一個叫「新菜園村」或「菜園新村」的地方。

關於這一個地方,只要你簡單 google 搜尋一下,你會看到它與「高鐵」、「收地」、「賠償」等關鍵詞有關。嗯,的而且確,這個地方「出名」,是因高鐵而起;在傳媒的報導上,大部分都著眼於「收地賠償」這一回事,例如政府要收回菜園村而建高鐵,村民不滿賠償等等。

但 是,對於每一個參與這一場運動的我們來說,「菜園村」不只是「收地賠償合理與否」的計算方程式,而是,這個地方引發起一連串「人民規劃」、「城巿發展」、 「生活模式」等理念的討論與實踐。再簡單一點來說,不是純粹人家收了你的屋,而要求對方賠錢給你;更重要的是,你會如何反抗無諮詢的清拆,如何參與城巿規 劃,如何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裡建立理想的農業生活。

現在,因著「經濟發展」之名而面臨遭破壞的地方,還有南生圍、新界東北 等地方,那些都是這個城巿的珍貴資源。他日,若果你能夠再看到這些地方,那不是上天而降的幸運,而是過去及現在(當你還小的時候)很多有心人付出努力爭 取,由當年的利東街、天星皇后等一個個有關土地/空間的社會運動所累積得來的。就如你今天躺在的這個地方,也是一班有心人持續爭取,而短暫留下來的。

我們這一代人現在還要繼續努力,而這些地方的未來、這些永續的生活模式,也要靠你們一樣努力「經營」。

親愛的葉閃,我希望你也會愛上這土地的氣味。

你的媽媽
阿米高上


攝於 2011.02.05 (大年初四)
「新春糊士托 ‧ 菜園滾滾來 ﹣大型廢墟藝術節」

2011-01-24

我老公係個小 PA


我老公係港台既小 PA,人工唔高,工時長,要勞動,可謂捱驢仔之工作。

朋友問我點睇佢喺港台工作。嗯,我諗啊諗,第一下就諗:如果佢冇咁忙就好喇。不過除左忙之外(其實比起其他傳媒既PA,可能已唔算忙),我又點睇佢拍既野呢?

嗯,質素上算不上完美,但係,有空間俾佢發揮,已經好好。

有一次佢度橋,我同佢傾啊傾啊,一傾就傾到三點。傾完我覺得好滿足,因為當你有諗法又有空間,製作真係好鬼正。而呢個節目將會喺三色台播,有成幾十萬嘅觀眾。雖然最後由條橋到成事或會有好多難以控制嘅地方,但如果有觀眾睇完你個節目後又有啟發,的確係件好正嘅事。

所以,我好 proud of 我老公呢,嘻嘻。

工作中的葉生與主動幫手的葉閃


2011-01-20

iPhone 也寫 blog

Testing Testing!
依家連手機都可以寫 blog,仲可以同步內容,好誇張啊! 

2011-01-16

生活的選擇,選擇的生活

今天偶然下一同讀了兩篇文章,對生活有很大的反思:

1. 一年唔幫襯大地產商

當初讀報知道 BB (龐一鳴)有此行動時,已覺得很感動:一年喎!不是我這種偶然一次不去青衣城購物的師奶,而是身體力行持續一年!今天偶然讀到他的 blog,發現他除了行動外,還書寫記下過程,當中還有一些非常實用的 tips 給大家(例如搜集了不在大商場的戲院名單),有助大家一樣身體力行!

2. 白吃野人 (低碳生活@香港)

話說,野人今年二十八歲,大學時聽到堆填區快滿的新聞,開始對環保感到興趣,逐漸開始身體力行把環保理念融入生活,除了自己種菜、造麵包,也會撿薯條,吃剩菜,因為他覺得浪費食物是浪費資源(那確實是對的),所以要珍惜資源,把剩餘的食物也檢回來!現時他住在一所村屋,月租加上交通費,每月開支不過是三、四千,但已擁有他追求的健康環保生活。

令我最大反思的是,二人賺的錢不多,也不追求無限的慾望,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地堅持原則,不受主流所限,重建自己的生活模式。

而我呢?

2011-01-15

雄心壯志的開始!

小時候,老師總要求我們寫週記。那時候,不會理會自己文筆如何爛,甚麼都會寫,精彩外遊也好,無聊訴苦也好,時事感想也好。一邊寫下來,一邊整理思緒。可能落筆時苦惱的事,一年後已記不起,但文字總留下了生活的痕跡。

人長大了,每天忙忙碌碌,寫下來的已不多,記得的更少。每年年初總愛寫下「今年一定要做的十件事」,一年怱怱過去,年底寫回顧時,做到的又有否一件小事?

決心寫下週記,希望文字可記下時間。我不可以再浪費青春了。

2011-01-07

媽媽新丁血淚史 (1)


我,由準媽媽變成葉閃媽,終於捱過閃閃的頭三個月了!老實說,這三個月是非常非常非常之辛苦,對於又怕痛、人又懶的我,簡直是一段血淚史 !!!! (太誇張了吧!) 如果生第二個時,不用再捱這種辛苦,生多一個又如何!

現在用時光機回到閃閃出世之前一晚──
「在9月8日21時至9日淩晨3時59分之間,天文台錄得雲對地和雲間閃電次數合共超過3.34萬次。」

想不到這三萬幾次的閃電,預告著閃閃的來臨!一天後,9月10日的凌晨4點,閃閃在我的肚中狂踢,我的子宮開始收縮,因為距離預產期還有兩星期,當時還以為是假陣痛!但原來閃閃已經想「閃」出來。

早上10點我終於搞清楚那是真陣痛,趕快叫閃爸煮了一個豐富的早餐,沖了熱水涼,就捧著肚子飛的士趕去醫院了。護士說子宫還未張開,預計還要等一段時間,於是我還叫葉生去上班,說「你放工再過來吧,閃閃應該不會太快的!」

說時遲那時快,葉生一走了,我的肚就痛到不得了!我捉著那個「笑氣」(給孕婦生娩前呼吸的麻醉氣,有助減痛)吸啊吸,大叫「姑娘我生得喇!」,但姑娘一直都回應「未得啊,等多左先啦,仲有排痛。」

那種痛楚不斷加強,痛到我幾乎想大叫「我不想再生了!」──當然,我不能夠在那個時刻說不生了吧,唯有希望閃閃你快點閃出來,我就不用再痛了。

終於在下午4點54分,葉生在閃爺出世前十分鐘趕到(或是閃爺等葉生到才爬出來)。生仔那份舒暢,大概是便秘了一百天後,終於把肚子裡的大石屙出來一樣痛快。

我幾乎虛脫了,身體發冷,傷口作痛。護士把閃閃抱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見閃閃已懂得開眼(還要是單眼),小手又捉著我的手指,眼耳鼻俱全,心裡很感動──那就拍下我們第一張家庭照了。

往後兩天在醫院的日子,由餵奶到換片,我都是摸著鼻子過河,在估估下湊我第一個孩子。醫院的護士很嚴,婦產房猶如集中營,定時餵奶,定時食飯,定時與人接觸(即探病時間)。我明明半夜五點餵奶餵到六點半,但七點又被護士叫醒要餵奶,幸好閃閃比我更懶,沒有醒過來,我才可以多睡一會。(不過事後再看此事,其實護士用意也不是壞的,嚴一點好讓我們快點適應湊B的生活,和督促我們堅持餵母乳。)

葉生很好,還有我的朋友們,幾乎所有探病時間都有人來探我,為我解悶。我傻下傻下就出院了,回家看到那一塵不染的家,心想葉生(還有契媽契爸和奶奶)真的很努力去清潔,迎接我和閃閃回家。

在家千日好,至少有更多時間與葉生和閃閃家庭樂。奶奶的照顧也很好,幾乎我醒來就有得吃,睡著又不用擔心閃,好好的休養身體。

可是,由於我堅持餵母乳,餵奶的工作不可假手於人!初生嬰兒每兩小時食一餐奶,每次食差不多半小時,即是我餵半小時,休息一小時半,又要餵奶了,一天重覆十二次!天啊!我幾乎沒有睡覺,醒來就餵,餵完就想睡,連飯也不想吃,也沒有力氣吃飯。

很多人來探閃閃,望著大家對這位素未謀面的新家庭成員那麼興奮,我那刻真不明白「愛」是怎樣可以純粹建基於血緣之上(我大概想得太多了吧)。還有由於閃認得我身上的味道(奶味),我一抱他他就扭計要飲奶,於是我盡量也不抱他。既要辛苦餵奶,但又不可抱他,有好幾刻我覺得自己好像一個奶媽而已。

據說大部分媽媽產後頭幾天因為荷爾蒙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我也有,我會怪葉生為甚麼不好好疼錫我,於是不斷提他為我做甚麼要做甚麼,然後寫了一篇《如何減低你老婆患上產後抑鬱的機會?》,很想告訴他其實你做甚麼甚麼就可以令我開心。但寫完之際,發現葉生其實大部分都有實行。的而且確,生後第一刻覺得自己好辛苦,希望全世界都遷就我。其實葉生已經努力學習做爸爸,待我也很好,我要懷著感恩之心,才懂得欣賞。

解開心裡的鬱悶後,正式開始我三個月的全職湊B及師奶歲月,努力學幫BB沖涼、餵片、適當時候訓練BB… 由零概念,一步一步建立自己的育嬰哲學。其實做全職媽媽真的很偉大,這三個月的實踐,令我反思更多何謂「教」與「育」,下回再分解!

葉閃拍的第一張相片:剛出生已開眼了!

2011-01-03

2010 阿米高眼中大事回顧


1. 生 : 葉閃之生
感受著一個小生命在自己的身體裡慢慢長大,由那個只有「閃下閃下」的心臟,最後變成一粒小 B 葉閃。經歷分娩之痛、養育之情,令我明白生命是怎樣的一回事。

2. 老 : 婆婆之老
婆婆終於要入老人院了,那大概是一個老人家最想避免的事,最後還是要發生。我也害怕老。

3. 病 : 家人患癌
第一次陪家人到腫瘤科門診等候,那一片死寂,印象深刻,令我感到莫名的恐懼。但恐懼不會令人康復,只有面對才會令人有勇力走下去。這一課癌病101的課,總有一天要經歷,幸好現在還不算遲。

4. 工作
我時常把工作形容為情侣,要愛它才可以和它相處。大概,今年我們的關係變得更親密,對我的挑戰更大。

5. 新居
無敵海景也好,簡樸之家也好。感謝和我建立新居的人。我終於有廚房、書房和客廳了。

6. 菜園村 南生圍 大浪西
我不是直接的行動者,但一直留意事態之發展,在可以參與時參與。那都是香港最美麗的地方,可是,不知道還有沒有未來。

7. 產假
人生大概只有產假才可以享湊仔樂和隨心所慾地休養。上一次放長假已是三年前大學畢業後的最後暑假,怎麼我這三年來都忙忙忙?於是,產假的日子,我盡量不想工作的事,因為我需要 break。

8. 投票
2010年有兩票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票是 516 的五區公投,那大概是香港民主上的重要一課,要記入香港的歷史裡。第二票是藝發局藝術範疇代表選舉,坐月都要去投票,這一個投票資格得來不易,也見證我在這個界別裡工作了一段日子。

9. 家庭
和葉生結婚之後,我多了一個家庭,明白甚麼叫 family bonding。

10. The last but not least: 結婚
(因為葉宏謙偷看我打這篇 notes,又要笑我,我決定不說結婚有甚麼感動,等他一輩子也要估估下,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