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30

我不再是BB,我是葉閃!

最近與葉閃相處,他總是用不同形式去告訴我:「我不再是BB,我是葉閃!」

葉閃偶然還會半夜叫醒。以前初生階段的他半夜喊醒,他只可以躺在床上哭著等我們去抱他去救他。現在他半夜喊醒,他可以迅速轉身,自己扶著床欄坐著或站著,像憤怒鳥一樣大叫,主動要求你去抱他。

吃粥仔的時候,葉閃也不再是乖乖張開口等你餵,他會伸手搶你的餐具,一臉「我要自己來」的態度。於是,最近我們每次餵他時,也會多準備一套餐具作道具,他又要自己拿著一套餐匙,模仿著我們把餐匙放入口,而我們就趁機把食物餵給他,這樣軟硬兼施才吃完粥仔。

除了上述一副「我要甚麼」的表達之外,葉閃也會反抗。在家裡,有時我們會不容許葉閃做某些事情,而當葉閃被拒絶的時候,他會兩小手捉實拳頭,發出一下「吖」的叫聲(但不會哭),然後走開。

又有一次,我們外出食飯,我們不斷食食食,葉閃無得食,他望著我們(或是盯著我們),我們一與他有眼神接觸,他就發出「吖」的叫聲,要求我們餵他吃點,激動得連老闆娘也走過來問「小孩為甚麼生氣啊?」

他不再是初生BB時只求食與睡,還活生生的有想法,也會提反對。除了表達yes or no,更重要的是葉閃懂得表達他喜歡的快樂。

上星期,朋友知道我們一家去海洋公園,笑說葉閃那麼小也不懂得玩。這樣小看葉閃,那就錯了。葉閃的五官是不斷感受環境的,他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從他的表情就可以看到。我們帶他到海洋館、水母館時,他的小手是貼著玻璃,追著魚和水母地移動。坐登山纜車或摩天輪時,他享受那種人在半空/高處的感覺,會興奮得大叫又大笑。即使同樣是「吖」聲,你也可從不同的「吖」聲中感受他的感覺,知道他喜歡或不喜歡甚麼。

我感到,他真的離開母體,變身成為「葉閃」了。

葉閃非常喜歡坐海洋公園的吊車

2011-05-29

《乘著光影去旅行》


我很無知的,看戲很少留意攝影師,就算看過李屏賓拍攝的戲(如《花樣年華》、《咖啡時光》),也不知道那些影像是出自誰人手。

感謝《乘著光影去旅行》的導演,讓我認識這位著名的台灣攝影師,也讓我走入他們攝影師的世界,知道這些美麗的影像是如何構成的。

美麗的影像背後,必然有一些不平凡的想法與態度。

片中姜文說起與李屏賓合作拍攝《太陽照常升起》,去到沙漠時竟然下起雪來,連當地人說這是多年來難得一遇的雪。姜文感到很苦惱,因為他是想拍晴天的,若等晴天就會拖延拍攝期檔,令成本增加。姜文去問李屏賓怎麼辦,他「為什麼不拍,有錢都買不到!這個是老天給你的,這裡的天氣要有所變化根本很難說,既然這是難得一遇的雪就去拍雪吧。」結果拍出來的效果非常美。姜文說若果當日回答他的是不停埋怨下雪,就會錯過這個情景。

另一次(我忘了哪套戲和導演),原本導演想拍晴天,結果那天打颱風,下了很大的雨。李屏賓說那拍雨吧。他又看到大風大雨下的大樹不停搖曳,就去拍樹。在他眼中,上天來了甚麼天氣,就拍甚麼天氣吧。出奇地,影像出來以後,那天氣好像也是他鏡頭下的演員一樣,襯托出氣氛。

還有一件小事。李屏賓喜歡觀察身邊看似普通而又微小的事情。有次當所有葉子在停止時,他看到有兩片葉子在舞動,他就說那葉子是在說話。《乘》的鏡頭下的他,拿著一部小型相機在拍攝不斷在舞動的樹葉,他不斷興奮地說「那葉子很興奮!」整件事真的很有趣,也看得這個外表粗糙的男子內裡是有顆細小而帶有童真的心。


一個捕捉影像的人,內裡要一顆平靜而敏感的細心和態度。

=======


相關連結:亞洲電影攝影大師李屏賓訪談




2011-05-11

借回來的空間

自小我都不常買東西, 特別是書、碟、裝飾物等,因為住屋環境狹窄,沒有空間擺放。曾經有小學同學送了一個玻璃相架給我,我放在床頭的第一天,因為空間太少雜物太多,一不小心就被我掃跌碎了,自此,我不敢再收藏任何裝飾物,也請朋友別送「擺」的東西給我。

然而,這個習慣,在今年開始改變了。新婚以後,我們租了一個稍大的地方,也知道業主短期內不會收回這個地方,我認為我們安定了,終於有了「家」的感覺。我開始會裝飾這裡,會買及收藏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建立了「Green Corner」、書櫃、碟庫、工作室、廚房、葉閃的玩具反斗城等等。

只是,美夢這樣甜,總有一天要破滅。今天收到業主電話,我的業主被她的業主逼遷,而她又在原區找不了租盤,於是她要搬回「我的家」了。換言之,「我的家」很快不再是我的家。嗯,我幾乎忘了,租別人的屋,那不過是借回來的空間。

我應該如何呢?我呷一口咖啡,望著這間屋內的每一個小物件,還有我那兩棵從菜園村搬回來的植物,我對他們說:不好意思,你們剛搬進來,很快我們要一起搬家了。

我的業主因為被逼遷,於是連她的孩子也要轉校了。小時候,我也曾轉校,轉校對我來說是一件大件事,轉一次我已經覺得不得了。如果我們這些無殼蝸牛不斷租房子,每隔一兩年又被逼遷而搬屋的話,小孩也會這樣無辜地被逼轉校、適應新的環境嗎?

我的業主被逼遷,她還有自己物業(即是我現在的家);結果,最後輸家都是無置業的我們。我們除了叫一聲「地產霸權」(噢,遺憾地他們都是小業主,談不上「霸」),以為不買樓就不會變成地產的奴隸,是不是太傻了吧 !? 我又可以怎麼辦?

2011-05-07

湊仔的 mentor

閃嫲與閃
母親節前夕,該寫一點關於做母親的心情。其實我覺得自己還未像一個母親,我似乎較像葉閃的姐姐,而閃嫲更像葉閃的「母親」。因為,在我要工作的日子,全都是閃嫲替我照顧葉閃的。正所謂「生娘不及養娘大」,閃嫲和葉閃感情特別要好。所以葉閃的母親節,一定要和閃嫲慶祝吧。

湊仔是需要 mentor 的,而在我學做母親這一個角色之際,閃嫲是我的 mentor。由照顧葉閃屙屎、沖涼、轉食固體食物、頭暈身熱等,我都是從閃嫲身上學的。旁人都說婆媳很容易因為照顧小孩而鬧不和,自問幸運,我和閃嫲湊仔的取態/想法也是接近,而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就上網找專家、看書或問護士,沒有誰人當自己必定是對的。

除了「知識」層面上向閃嫲學習,「觀摩」閃嫲湊閃,也讓我學了不少。我和葉閃玩玩具,總是把玩具放在他面前給他玩,我 give,葉閃 take。有次我觀察閃嫲和葉閃玩,閃嫲是和葉閃一起玩同一個玩具,與葉閃是互相 give and take,葉閃遞玩具給閃嫲,閃嫲也給葉閃反應,逗得葉閃相當開心。這刻我更明白「mentor 的重要性」,因為有些事情不是說出口或純粹指導的,而是透過觀察和潛移默化的。

我慶幸有人陪我湊葉閃,讓我感到湊仔並不困難。在湊仔的過程中,我更明白「家族」是怎樣一回事,就是把某些情感一代一代傳下去 ... 這也是我結婚生仔後最大的得著。

祝願所有母親(包括婆婆和嫲嫲)母親節快樂!:)

不要用電子產品餵哺你的小孩

angry!

我時常在地鐵車廂內見到有父母把 iphone / ipad 拿來給年紀輕輕 (少至半歲,大至四五歲) 的小孩作玩具,然後任由小孩自己一人「推」iphone、玩 angry bird 等,我個人絶不贊成。

第一,其實小孩還對身邊事物好奇,你不給他 iphone / ipad,他會花時間觀察車上的途人、與途人玩鬼臉等,你可以和他聊天,用不著用 iphone / ipad 來令他解悶。

第二,某護士朋友告訴我,小孩的眼球未能接受熒幕這一類跳動太多的畫面,故不贊成小孩太小就開始看熒幕或電視,更何況是 iphone / ipad。

你給小孩甚麼,他就會成為甚麼。小孩年紀還小,那是培養他對外界好奇、訓練其觀察力和社交技巧的好時機,如果每當他沒事幹,你就給他電子產品一個人打機,讓電子產品塞滿他的世界,你覺得他還會學懂與人溝通嗎?

除非我的小孩已上學,他身邊的朋友也會玩電子遊戲,而電子產品成為他社交的一部分,否則我不會隨便給他玩電子產品。有時,我覺得在朋友面前獨自玩 iphone 也不尊重對方,所以,我在小孩面前玩 iphone 也覺得不太適合。因為,我要尊重我的小孩,他在我面前也想與我溝通的,我就要放下電子產品。

所以,無論幾累也陪他玩一會吧,不要把電子產品成為小孩的奶嘴啊。

2011-05-03

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



我一直對綠色的生活態度/模式有興趣。綠色不是購買有機產品那麼簡單,而是一種態度及行動,選擇減少對破壞環境的生活模式,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與大自然共生。(雖然還未算完全身體力行,但也努力提醒自己。)

早前我參與了 SLOW experience/Bella Ip 主講的《全新的我們》(The New We) 放映會 x「如何能在地產霸權下好地地生活?」策略分享,認識到「Permaculture」一字。「Permaculture」是由 permanent (永久的)、culture (文化) 及 agriculture (農業) 所組成的新詞。我很快就被這個詞語所吸引。

原本三月馬寶寶社區農場有一個 Permaculture 入門工作坊,然而我那三天都有工作在身未能參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因為錯過工作坊,反而更主動花時間在網上找關於 Permaculture 的資料,後來發現台灣發展 Permaculture (台灣譯為「樸門」)已有一段時間,例如有台灣樸門社群網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等,還有相關出版書籍!現在我正閱讀的《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正是由一位在台灣實踐 Permaculture 的孟磊(Peter Morehead)及江慧儀所著寫。

這是一本入門書籍,簡單介紹 Permaculture 的意思、理念及原則。Permaculture 不是一種有機農法,不是單一技術, 不是一套規則,而是提供一套設計系統與方法,也是一種生活態與藝術,讓人可發展永續性及自力更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與大自然共生。

書中提及12個 Permaculture的設計原則,難以一一在這裡細訴。當中最吸引我的是,Permaculture 最核心的思想是向大自然學習,了解及參考大自然界中萬物互相倚賴共生的模式,從而設計我們的生活。其中一個例子是用廚餘當作蚯蚓的食物,而蚯蚓又可用作魚餌餵魚,魚又成為人的食物,把生態系統中的不同元素整合起來,以生產最大的資源。

此書的下半部分還有台灣的實際例子供參考,待我讀完再分享。

台灣還有城和鄉,不喜歡城巿的人可跑到鄉村裡生活,而香港的城巿發展則不斷入侵鄉村空間,鄉的人都要出來抗爭。到底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和空間,可容讓我們發展本地永續的生活模式呢?


相關連結:
 綠色行銷:《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