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30

在芬蘭一個月了


身在異地,但我每晚在家也是煮香港的菜式,讀香港的新聞,當然也是與香港的人溝通。

當然現在只是一個月,我仍處於面對新環境新文化的狀態,還未適應好多事情。單是要陪葉閃適應新環境、添置新居與預寒衣物、開學趕課等個人事務已經疲於奔命,沒有抽出半點閒情認真關心芬蘭發生的大小二事。

我自己也不禁反問自己一句:「哈,那你來芬蘭到底為何?」

生活的節奏開始逐步回復正常,我也開始留意芬蘭的大小事,八卦社區有甚麼事發生,還有關心我有興趣的議題。不過,不懂芬蘭語的確是一個障礙。雖則有英語報紙,但報紙不會報導所有你有興趣的議題,正如我在以前工作的機構也只能提供低度的英語翻譯,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應該好好改善(可惜人手永遠不夠!)。

街上貼的海報、路牌全都只有芬蘭語及瑞典語(官方語言),不會半句芬蘭語,真是要靠看圖及google translate,否則與文盲沒太大分別。我已學了好幾堂芬蘭語,還會說一句 kiitos(多謝)。幸好英文雖不是芬蘭官方語言,但普遍芬蘭人也會說英語(而且還很流利),在這裡生活也不算太難。

今晚是迎月,我們到了一個類似社區中心的機構CAISA,參與他們主辦的一個慶祝中秋節的活動「月見Asian Moon Festival」。意想不到的是,門外接待處的是日本與南韓的文化機構,而場內有一半是芬蘭人/非亞裔人(單憑外表很難猜到國藉吧),而主持說的也是芬蘭語──那是給芬蘭人了解「中秋節」的活動吧。除了芬蘭人,日本人與南韓人也不少,而「月見」這本來就是日本人對「中秋節」的稱呼。但有趣的是,台上沒有任何日本與南韓的活動,反而表演包括彈古箏(唱英語歌)、舞獅、演帝女花、唱國語 pop songs 和讀芬蘭語的詩(!?)──混雜地展示華人地區的各類文化 icon,提供一個「歡樂今宵」的晚上。這場表演即時令我記起我在香港看過一些獵奇式的南亞裔表演,你會見到「民族服飾」、「民俗音樂」、「傳統舞蹈」,但情感的交流很少,也不知道內容是甚麼。也許全球的「社區中心」活動的內容也是這樣「簡單」吧。

「文化」真是一個有趣的事。我整晚總覺得「好笑」的是,原來海外的華人會選擇這樣呈現自己的「文化」。如果我要向人介紹我的身份與文化時,我又會選擇甚麼呢?我應該會選擇電影和煮飯,因為港產片最能反映香港的城巿節奏與景觀,而美食當然是快樂的文化交流吧,哈哈哈。

芬蘭華人演的《帝女花》

來到芬蘭剛滿一個月了,而我十月初便有考試──因為我讀的 University of Helsinki 每個學年分四個period,每課星期便完結要考試。我剛剛適應好節奏,下周便要考試啊!祝我考試順利,不用肥佬再讀吧!嘻嘻!

2012-09-26

堆沙的秘密

九、十月是香港育有兩歲小孩的父母痛苦的月份,因為要為小孩報讀幼稚園;先不計如何找一間好學校,單是排隊報名已令人煩惱。

懶惰媽媽我卻逃之夭夭,帶住葉閃跑到芬蘭留學去,暫時避過在香港爭位一劫。在芬蘭報讀公立的幼兒園(他們稱為 day care centre)並不需排隊,只要提供住址,政府便派一間最接近住圵的幼兒園,最重要的是讓小孩以最短的路程上學。

葉閃的學校距離我家約 20 分鐘步行的路程,名叫 Lemmikki。面積細細的 Lemmikki 外表不像一間學校,反而像一間私人住宅,屋前有一個大花園。據學校老師所說,Lemmikki 比一般學校較少班別,只有三班,分別名為 Reppulit, Boffinit, Mesikersat -- 這三個名字源自於小說 Lord of the Rings。葉閃在年齡群最小(1-3歲)、與及人數最少 (15人) 的那班 Reppulit。 

Reppulit 的學生年紀很小,所以他們最「悠閒」,基本上每天上學吃完便玩、玩完便吃、吃完便睡、睡醒又玩等放學。Reppulit 每天的主打活動有兩個,第一個是在室內自由活動,第二個在戶外自由活動。他們的「活動」真的是「活」與「動」,那就是自由地走來走去,隨意選他們喜歡的玩具來玩。

他們室內活動的空間有兩間大房,猶如家裡的睡房與客廳。「客廳」設有桌和椅,讓小孩吃飯和做勞作,還有好幾個玩具架與迷你波波池。「睡房」是他們睡覺的地方,但他們未睡覺的時候,床便疊起放在一旁;房內也放置大量玩具和圖書,另有一個小角落模仿一間「屋」,設有小閘門及小客廳,內裡有很多供小孩模仿的東西,例如迷你廚具、假寶寶(讓他們模仿照顧小孩童)、服裝等,完全滿足小孩愛模仿的慾望。

戶外活動是每天必做的事,即使下雨、冬天太陽未到、或氣溫低至零度以下,幼稚園還是帶小孩到戶外活動。至於戶外活動的空間便是香港最常見的「戶外遊樂場」,有滑梯、韆鞦之類;唯一與香港最不同之處,便是有一個很大的堆沙池。

別小看那個堆沙池,基本上芬蘭大部分供兒童使用的公園都設有堆沙池。最初我都不明白堆沙池有何重要,但慢慢發現,原來像葉閃這種年紀 (2-3歲) 的小孩都很喜歡堆沙的。戶外活動時間一到,老師便幫每個小孩穿好衣服,然後便帶他們到戶外,並打開儲物室的門,讓小孩自行到儲物室選擇喜歡的堆沙用具。

葉閃以前在香港是不多玩沙的,怕污糟的他到沙灘也不多玩沙。在首兩三天,葉閃不懂得玩沙,只是不斷來回儲物室與淮沙池,把儲物室的用具一件一件搬運出來;他的快樂並非玩沙,只是搬運物資,因為他根本不知道那些堆沙工具有何用。但是後來,葉閃開始觀察其他小孩如何使用那些工具,於是,他也開始模仿其他小孩使用工具,再沒有走來走去,只是專心學習使用手上的工具。2-3歲的小孩發展四肢與肌肉是很重要的,堆沙會用上很多不同的工具,在過程中他們學習運用手臂、手腕、大腿等大肌肉,與及平衡力等。

堆沙池雖沒有一個固定的教學流程,但是這堆沙池的空間給予葉閃學習觀察別人的機會,也讓葉閃學習模仿別人和探索新事物。曾在香港幼稚園工作的閃嫲說,Lemmikki 部分玩具香港也是有的,但香港的老師大多會在你面前試範,並在非常安全的情況下讓小孩逐個逐個試玩。在芬蘭不同的是,老師並沒有要求所有學生玩甚麼,也不會刻意教學生玩哪件用具,只是站在旁邊觀察小孩,任由他們自由活動、自由學習,在有需要時才會介入小孩的活動。

又有一次,畫畫的時間已經完結,但這個時候葉閃才說他想畫畫。老師並沒有阻止,把閃閃帶到供小孩畫畫的桌上,拿出閃閃的簿讓他慢慢畫。閃嫲說若是在香港,大多數老師都會要求學生跟老師已設定的活動編排,很少會讓學生繼續畫。

我想,芬蘭幼稚園的活動也不是甚麼新奇活動,大概香港必定也有相近或一樣的活動。但是,芬蘭幼兒教育最出名的,並不是甚麼豐富的教學流程,最重要的是培養小孩學習的主動性吧。

P.S. 除了上述自由活動以外,當然還有小組活動或群體活動,有機會再詳談。

2012-09-25

葉閃要返學學學...


昨晚我們晚飯的時候,與葉閃談起「要返學」,他突然兩眼紅紅,想哭的說「要返學學學… 要返學學學…」,然後一臉快要流眼淚的樣子,很不開心。

這個星期我們暫停了葉閃返 day care。因為他在day care裡只是不停大哭,哭到累便睡著,醒來又不吃飯等我們來接他。我們知道他是失去了安全感,再放他到day care centre也不會有甚麼改善。我們與一位在香港任幼稚園校長的朋友談過葉閃的情況後,便決定暫停一週,與day care centre商量新方法後再繼續。沒有上day care的葉閃,天天與閃嫲在一起,去草地玩啊,去超巿購物啊,當然非常之開心。

我們向day care centre建議延長閃嫲陪葉閃返學的時間,由過去隔天改為每天返學,好讓葉閃盡早適應;day care那邊也同意並願意配合。於是,我們下週又重頭與葉閃開始學習適應──一個大挑戰呢!


2012-09-16

初到芬蘭:晴雨不定

原來我到了芬蘭只是十多天,但感覺已經過了一個月。

芬蘭的天氣變化很大,早上醒來的時候雖然很清涼,但大多是陽光普照,然而到了下午有時會烏雲密佈又刮風又下雨,一小時後又突然停雨放晴… 而我這十多天的心情也像天氣一樣大起大落。

原定計劃閃嫲會與我同步到芬蘭,逗留三個月協助葉閃適應新環境;但最後她未能買到機票與我同步出發,遲兩天才到芬蘭。然而我到芬蘭的第二天已經要全天要上orientation,於是我唯有把閃閃整天放在day care裡。粗心大意的我竟沒有想到,那是一個很錯誤的決定。

對於葉閃來說,他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第二天就與媽媽分開一整天,心裡當然很不好受。我把他送到day care準備離開之時,葉閃還未知道這是甚麼的一回事,還好奇day care裡各樣新奇的玩具。但是,當他見到我從大門離開,他就不斷拍窗說要與我離開,怎料我愈走愈遠,他心裡便開始著急… 那天下午我接他放學時,因為我迷路,結果在day care centre關門前的最後五分鐘才趕到,距離校門五百米我已經聽到小孩的哭聲──想不到那是平日不常哭的葉閃的哭聲,他已在校門等了很久等我回來接他!

翌日,我又要上全天orientation。今次,早上一到day care centre門口,葉閃已經意識到我會離開,不斷大哭不斷叫「媽啊媽啊媽啊」,最後老師要攬住他我才能離開。這天,葉閃幾乎全哭,連午飯也沒有怎麼吃,不斷拖住老師的手走向校門,期待我回來接他。放學時一見到我和剛到埗的閃嫲,當然又是一臉鼻涕與眼淚。

捱過了那兩天痛苦的day care,我終於有時間陪葉閃了,但葉閃明顯已少了安全感,每時每刻都要「監視」我的去向,若我不在他面前便大叫「媽媽」──在香港的他絶對是不會這樣的。晚上他又睡得不好,時常嚷著「飲奶飲奶」,因為躲在我懷裡飲奶是他取得安全感的主要來源──然而在香港的他其實早已戒掉夜奶。後來我們離開couch surfing友人Anri的家遷入自己的新居,新居裡甚麼家具也沒有,空蕩蕩的一間屋令他沒有「家」的感覺,他不斷說要離開,好像想返回香港的家。

忘了第幾晚,半夜他又醒過來嚷著要飲奶,我和閃嫲已決定不再餵奶,結果葉閃彈起來又跳又叫,不斷在屋內走來走去嚎哭,無論我們拿著甚麼去哄他,他都一手掉到地上,甚至衝入廁所掉進馬桶內,連他心愛的叮噹衫他也豪不猶豫掉進馬桶──我還是第一次見到葉閃發這麼大的脾氣,也不知道怎樣安慰他,當閃嫲抱住他哄他再入睡時,我縮在一角,我心裡害怕得很,我知道他不快樂但他不懂表達。

當大家說我帶住兒子去北歐留學好型,但實情是我的壓力好大。我既要一人申請全屋所有人的簽證機票保險,又要張羅各人在芬蘭的需要,每時每刻腦袋都不斷轉轉轉,連發夢都不斷想想想,實在很累;而葉閃與葉生能否適應北歐生活也是我最關注的事。葉閃那晚發了很大很大的脾氣,與及他整天都失去安全感,令我也不禁問向己:「我是否高估了一個兩歲的小孩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我這樣帶他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是否很自私?」我真的在想,要是他不適應,我們是否要回香港了吧?

那晚之後,我和閃嫲好清楚首要處理的不是添置新居用品等事,而是處理葉閃的情緒,如何重建他的安全感。翌日,我們把葉閃的玩具和衫褲全都拿出來,重建他的「閃閃遊戲角」,又抽時間陪他到附近草地散步,晚上與他讀書和聊天、與婆婆和爸爸玩視像電話,至少讓他感受到「快樂」,而不再是陌生與不安。

小孩是很簡單和直接的,你對他好,他自然感受得到。經過我和閃嫲的努力,閃閃也開始願意觀察新環境,也不斷說話表達自己,那是好預兆。不知道是否因為芬蘭天氣冷的關係,葉閃胃口變得非常好。以前在香港,他每次吃飯總是分心,吃一個小時還未完;但到芬蘭之後,不斷大叫「我要飯!我要飯!」,無論吃飯甚或食藥都非常合作,又主動又自律自己吃飯,二十分鐘便搞掂。有時更吃了兩碗飯,吃得比閃嫲還要多!他廣東話更進步神速,離港前我們帶他去母嬰健康院時,護士說他只懂說單字名詞、不懂說動詞、說話能力較弱;但他到芬蘭後卻不斷說話,連句子「我要點點點」他都懂得說!

在這裡短短十多天,葉閃轉變也很大,他好像也與我一樣學習堅強,努力面對新環境。但願,那只不過是「萬事起頭難」,雨過天晴後便會看到彩虹。


第一天返 Day Care 的閃閃一見我離開便拍窗要跟我走。

有天閃閃與閃嫲在家裡附近散步,閃閃在地上發現了蘋果,我們才知道原來這裡有很多蘋果樹!

原本閃閃應與其他小孩一同吃午飯的,但他一直哭也不吃飯,直至我們來接他放學,他才願意吃飯。

雖然時晴時雨,但是雨過天晴後便看到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