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7

牛下經濟學


一個雞扒太陽蛋炒公仔麵再加一杯芒果冰,可以賣幾錢?

這是我今天在牛頭角下邨的午餐,只售 $23 (加底也只售 $26)!我本人甚愛果汁冰,但一般果汁冰單售 $20,就算跟餐也要至少加 $8;$23 這種街坊價的套餐,你可以在哪裡尋?我在牛下找到,即使經歷了兩年前的高通脹,$23 這價錢比起我讀高中時代的 $22,也只是貴了 $1。

高中時代,我每天到牛頭角自修室溫書,牛下當然是學生醫肚的好選擇 : 平、靚、正、快。對於一天只有 $30 零用錢的我們,$25 以上的午餐也算是「豪宴」,通常只在測驗考試過後、或溫書溫到暈的時候才好好獎勵自己一下。

除了平價讓學生和街坊享受一下之外,那間小店也蠻 warm 的。

那間小店由幾個帶點內地口音的阿姐經營,一個主打店外的車仔麵,一個主打廚房,一個主打樓面,一邊開工一邊與食客吹水。今天除了我們之外,還有一個廿一歲的青年,他月入七千,一半作家用,一半自己袋--這些內容都是他和阿姐吹水時講的,他們還分享對於養家的看法。這種一邊傾計一邊你食飯一邊我做生意的狀態,是這間小店的一貫的營運模式。

我喜歡阿姐,也喜歡它的果汁冰和炒公仔麵。牛下搬走了,它們會搬到哪裡?阿姐 : 「未啊,未搵到鋪位啊!」語氣有點炆,難道新牛下是由領匯管理,令小店難以擠身其中?

我不知道。只是在重建的過程中,這些舊鋪的租客何去何從,好像未有提及。牛下遷拆時,一班文化人湧入牛下大搞「牛下開飯」,又引來一大班龍友大影特影,連傳媒也要做專題大力支持「牛下文化」,但除了「文化」活動以後,那些重要兼影響生計的「經濟」活動--小商戶如何繼續維生--好像被遺忘了。

也許我們的保育議題只入文化版,而少入財經版。但如果下一次重建的時候,有經濟人湧入重建地區,大力分析舊店的經營策略/生意之道,還協助舊鋪重建後的經營,那香港就真的懂得「多角度思考」了。

2009-08-27

15 Movies


Rules: Don't take too long to think about it. Fifteen movies you've seen that will always stick with you. First fifteen you can recall in no more than fifteen minutes. Tag fifteen friends, including me because I'm interested in seeing what movies my friends choose. (To do this, go to your Notes tab on your profile page, paste rules in a new note, cast your fifteen picks, and tag people in the note -- upper right hand side.) I hope you participate, even if you didn't get tagged!


1.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Michel Gondry, 2004)

每一次看都不知覺地代入 Jim Carrey 的角色,不斷拉著 Kate Winslet 跑,逃避被遺忘。回憶沉重,但失去美好的空虛更加沉重。


2. 朱麗葉與梁山伯 (葉偉信, 2000)

好喜歡那種淡淡然的無言與無奈。


3. 情非得意之生存之道 (鈕承澤, 2008)

亦真亦假的「告解」之作。好欣賞導演的大膽赤裸!(包括宣傳 poster!)


4. 春光乍洩 (王家衛, 1997)

喜歡戲的顏色、音樂、舞步,當然還有梁朝偉和張國榮。


5. Milk (Gus Van Sant, 2008)

一個不斷失敗、又不斷挑戰的 Gay Activist。還有那個最後又寧靜又溫暖的清晨。


6. Leon (Luc Besson, 1994)

我第一套喜歡的西片。超型。


7. 千言萬語 (許鞍華, 1999)

那一個年代的故事。還有莫先生。


8. The Science of Sleep (Michel Gondry, 2006)

創意 x 幻想 x 現實。Wonderful。未開始就熱戀與失戀的暗戀。


9. 密陽 (李滄東, 2007)

我在電影裡看到我自己,還有你們每一個。


10. 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 + 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 (劉鎮偉, 1995)

是我阿爸帶我看這套電影的。他是周星馳迷,每年農曆新年我們必定看齊周星馳和成龍。那年看完上集,我阿媽不停屌「都唔知講乜」,但我阿爸依然帶我們看下集。長大過後才感受到電影裡那份沉重。


11. 宋家皇朝 (張婉婷, 1997)

又是我阿爸帶我看這套電影的。我也不明白他為甚麼對這套文片有興趣(他一直都是看周星馳和成龍的)。姜文死前為張曼玉披披肩的那一套,我感受到父親的愛。那套戲的音樂也時時在我的腦海中出現。


12. V for Vendetta (James McTeigue, 2005)

面對恐懼。


13. 麥兜故事 (袁建滔, 2001) + 春田花花同學會 (趙良駿, 2006)

最喜歡一邊看一邊又笑又叫,看完又沉重到爆,但諗諗下又覺得其實又好好笑的電影。


14. 花樣奇緣 (中島哲也, 2006)

華麗的顏色的音樂,酸溜溜的女性故事。


15. 夢想 24

不是大師級作品,不過那場在合和電梯上上落落的無奈,很有同感。期待下一套。

2009-08-10

intimacy


早前在某人轉貼的 note 讀到「戀愛是一種癮」的文章
令我想起 intimacy

intimacy
可以是戀人的愛情
可以是老死的友情
可以是同一屋簷下的親情
可以是若隱若現的曖昧之情
可以是亦師亦友的師徒之情
intimacy 是沒有界限的

intimacy 是一種難以拒絕的癮
無論是真實的,或是幻想的。

2009-06-27

此文章送給聖傑靈的通識同學和老師


我還記得,我們放學後會留在地理室外的六角檯讀報,又追著羊老師問他對政治和經濟的看法,課餘後一同去參加講座,模擬考試還未完結就埋頭趕寫報告參加政策比賽,還有一起參加六四燭光晚會、和七一遊行等等。

不過,進入大學以後,也許大家的興趣已改變了;又或許,在香港這個忙碌的環境已令我們盲目了。某次,我拿著一份六四特刊見舊友人,她說,她已經不再關心這些了。至於其他朋友,也為著工作而忙碌,別說社會事務,家裡有事也難以兼顧。

今天,我讀著那一篇blog的文章,好像預視我們十年後的狀態。我在想,讀書的時期我們很容易可以投入那個「討論」、「研習」的狀態;離開學院後,我們還可以如何持續地投入社會事務,完成「教育」的目的--發展全人、具公民意識等等等等呢?

若果過去的日子是瘋狂,我希望我們還是會記得那些時候我們的認真;可以的話,現在也繼續瘋狂認真下去。

我也是在尋索中。


心湖淬筆: 沉默的羔羊
http://mindtologos.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html

2009-06-19

永遠的25

在發傻與未訓醒的狀態下
我陪你
結束了夢想 24

24沒有像預期的行屍走肉
只是伸手無法觸碰到天空
一日復一日轉眼就結束

25比想像中沒有半點煩燥
25只是靜悄悄的來到
我打開門 歡迎你的25

25的你眼角不帶魚尾
而我的微笑還是像塊豬皮
我們嘻嘻哈哈的趕快腳步
趁我們還年青時盡情跳舞
還是一隻手甩頭歪的森巴舞
大叫一聲 巴西你好
沒頭沒尾 本來就是傻著過活

如是走到永遠的 25

你唯一一張25歲生日照
特別鳴謝:葡韻美食店(澳門氹仔)

2009-05-27

沒有情感、沒有觀點的歷史觀


共狗妄顧事實發表六四膠論 主持人謝志峰發火駁斥 @ 城市論壇 2009-05-2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gzW0VMFl-A

城市論壇 2009-05-24
http://www.rthk.org.hk/asx/rthk/tv/city_forum/20090524.asx

---------------------------------

這個晚上
我又花了一個半小時看完《城巿論壇》的完整版
感覺是 心痛

每次看有關六四的片段時
幾乎都有一樣的心痛
也許是遺傳了中學的中史老師對六四時的痛心疾首吧
中史書從沒有叫我們用感情讀歷史 老師也沒有這樣做
但是當我們看著老師教書的情感 以及他帶來的紀錄
或多或少 好像在這個歷史事件 與他在情感上的交流
了解上一代人的情感

這次 RTHK 的片段 不斷重覆叫著
「死幾多人先叫作屠城呢」
「有人話死咗好少人,有十幾人、幾百人、幾千人」
好像一個人的生命不是生命
就像打機一樣的遊戲 帶點興奮似的

而當我望著RTHK的主持人謝志峰發火
我的內心無不非常驚訝
平日他總是因著「主持人」的角色而要保持靜默 收起情感
維持各個嘉賓針鋒相對之餘 亦公平發言
很少見他公開評論 或 特意補充甚麼

但這一次
平日冷靜的他也實在無法不開口
維持各人公平發言 不代表 可以忍受嘉賓癲倒是非
還有 這個呂先生不斷說「要公開討論」
但又被人指正歪論後 完全沒有認真聆聽別人的指正 亦沒有正面回應
又扮持平地說「需要這些討論空間」
如果我們相信真理是「愈辯愈明」而「需要討論空間」
為何你要迴避別人指正呢?

近年社會上的無間道轉駄
以至於 扮「唔識,所以唔多講」的「保持中立及客觀」特性
好像不斷磨滅我們認真追求/研究這一段歷史的空間

這種歷史觀 實在是 好恐怖

2009-01-18

16項有關阿米高的事情

當你比人tag左,就要寫一篇note,
內含16項有關你的事情,習慣,喜好,目標....
或任何各不相干但有關你的東西。
最後tag另外16個人。
你必須tag返tag左你的那個人。
如果我tag左你,即係我想認識你更深。

1. 我最喜歡的有關自己的相片 - <smile>
(拍攝: 圓圈小姐)
這張相是與圓圈一同製作DVD Cover時的其中一系列相片。她拿著相機對著我大笑的口不斷閃閃閃。隨意拍下這一個好燦爛的笑容。近年的我少笑了,我覺得笑得這樣傻才是阿米高。


2. 無情無欲
我是很少沉迷一樣東西的。除了中二時迷上globe以外,我實在想不起有甚麼東西是我曾沉迷的。有句說話「人無情則無欲,則不可交也」,意指沒有嗜好的人無情無欲,不值得交往。「無情無欲」正正是形容我;而我每次看到別人對一樣事情很有passion時,我就覺得很羡慕。或是我的passion不知在哪裡失掉了!?


3. 伴侶

(拍攝: Florence)
我是一個長情的人。一旦喜歡一個人,我就期望可與對方建立長遠的關係。縱管情感上我也蠻容易對其他人有好感,但理智上絕對沒有打算同時間擁有一個以上的伴侶。自問也很堅持的。


4. 朋友
近年變得蠻封閉,不易對人交心。總是很小心保護自己,所以不多新朋友。總是忙於工作沒多理會朋友,所以知心朋友逐年減少。但我覺得我仍是需要和喜歡朋友的。


5. 語言 / 表達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的語言/表達能是奇差,更是我一個重大的缺憾,令我處於一種自卑狀態;但奇怪的是身邊的朋友通常都是語言/表達高手。缺少語言天份的我,好像怎樣也學不好外語(連英語也說不好)。最近連廣東話都說得不好,也許是表達的自信逐步減少。


6. 流浪

(拍攝: 謙) (拍於台灣高雄)
我好喜歡背著背包,懷著流浪的心情,走進異鄉。暫時最愛的地方是台灣。下一個想去的地方是 Ireland - 自從看過有關 Ireland獨立的戰爭之後。


7. 電影
多謝葉宏謙。或是是感染吧,與他共處後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一起看電影,後來慢慢我對電影很有興趣。最近很喜歡Michel Gondry,他好像是我的口一樣,把我無言的狀態都用畫象描繪出來。看過他執導的、、、,每一套都很喜歡。


8. my little airport
我是一個不會主動找歌的人,通常都是遇上甚麼聽甚麼。偶爾遇上my little airport,灰爆的歌詞簡直是我的心理狀態。

《我們在炎熱與抑鬱的夏天,無法停止抽煙》
好喜歡這個大碟名稱。喜歡他們的歌,但更喜歡他們的詩。。


9. 力量
我身體內有一股潛藏的力量。每當這股力量湧出身體,發揮出來,我就會感到滿足。只是近年都沒有出現這個狀態,令人懷疑我是否距離死亡愈來愈近。


10. 海 & 魚
我好喜歡海和魚。小時候曾在船上生活了一段日子,時常可以聞到海的氣味。由於小時候家人是打魚的,由細至大都習慣食魚,偏愛吃魚。這兩件東西是童年的重要回憶。


11. "Editing"
我對於 "Editing" 的工作相當有興趣-即是如何鋪陳一件事。對於我來說,版面設計、剪片、甚至乎寫計劃書等都是 "Editing",在一大堆意見想法或原材料中堆切成為一個作品或計劃,表達一種意見。


12. 屋企
我鍾意留在屋企。好討厭兩人拍拖/與朋友外出時在街上走來走去。最想有自己覺得舒服的屋企。喜歡元朗。


13. 錢
由於家貧,用錢謹慎,有點吝嗇。唯獨與朋友外出或投資耐用性工具,才肯豪爽花錢。


14. 身體
不擅於運用自己的身體,運動及反應奇差,時常用錯力導致周身骨痛。唯一喜歡的運動是游泳,對網球也有點點興趣。


15. 睡覺
22歲前是每天必定9-10時起床(即使當天沒有工作)。總覺得睡太多浪費時間,寧願花時間看書。太工作狂。


16. Amigo = 朋友
"Amigo" 的意思即 "(男性)朋友"。請不要叫我崔X邦,他是Amego!大家都問我為甚麼不叫 "Amiga" (意指 "女性朋友")。但我喜歡 "Amigo" 的發音較響,而且對於我是男是女都不重要。



(Tag 我的人是阿朱,謝了)


</smile>